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廖慧文 实习生 肖鑫
常说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烦,发得狠,霸得蛮”,这些性格是怎么来的?现代社会急遽变化,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文化沟通与文化交融,湖湘文化的传统是否将湮灭?12月22日下午,唐浩明、郑佳明、朱汉民三位湖湘文化学者齐聚长沙图书馆,以同题问答的形式,谈论湖湘文化的过去与未来。
视频加载中...
(点击查看讲坛片段)
湖湘大地走到中国历史中心舞台的人物很多,你们最喜欢哪一个?
唐浩明:我个人很敬重曾国藩,花了很多时间和他打交道。我编了他的全集,写了以他为主人公的长篇历史小说,还写了一套书评点曾国藩。越了解他,我越觉得他很值得我们敬重。我认为曾国藩是对近代湖南,甚至可以说对近代中国进行全方位影响的第一人,他不是之一,是唯一。
郑佳明:谭嗣同是一个高官的孩子,但他吃得苦,也读得书。他的情操非常高尚,他和李润的爱情故事、和她做的很多事情很美。同时他多才多艺,多愁善感,会做诗、会抚琴、会舞剑。他去世的时候只有33岁。他留的几张照片,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英目炯炯有神。我很敬重很多人,但是喜欢,我还是喜欢谭嗣同。
朱汉民:我的研究方向是宋明理学,我比较喜欢王船山。他是一个真正的思想家。我认为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思想深度和广度可能能够达到王船山的数不出几个人来。
在太平时代,湖南的精英人才似乎不像乱世里面表现这么突出。可不可以理解为湖湘文化中斗争性的基因太多了,建设性的基因太少了?
郑佳明:湖湘文化的学者从从历史中走来,他们都是一种很和合的文化。那近代湘人为什么斗争性、革命性、竞争性这么强?从客观原因上就是帝国主义打我们。挨了打,人脾气就暴躁。二是朝廷的专制和腐败,也让人非常愤慨,阶级矛盾尖锐。三是历史的原因,太平天国起义从广西打到湖南来,这个时候有保境安民这么一个巨大的事情,为湖南人创造了一个历史机会。四是湖南历史上有这样的文化准备,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著名哲学家李泽厚说,救亡压倒启蒙。但在和平时期,湖南人应该有新的面貌和思想。我们应该建设科技文化、工商文化、法制文化。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们很多湖南人就是这样,在科技、教育、文化产业方面有了新的建树。
唐浩明:从风气习性上,湖湘文化来源于三苗到南楚那一段漫长的时期,那段时期形成的霸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代表着一种野性的、强悍的文化。湖南人好斗、喜兵器、轻死,我们可以把他看作一种文化基因。到近代湖南,对湖南文化影响最深的是湘军文化,“打字当先,蛮字为主”,没有道理跟你讲。
湘军为什么要“打”和“蛮”?那个形势下,不打怎么行呢?其实不止是湖南人,整个中国在那种情形之下都是这样。而湖南人有成功的先例,所以湖南人也很相信要斗争,要勇敢。但是湖南人只能斗争和霸蛮吗?中国近代改革,首先迈出第一步的也是湖南人。比如魏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的思想又被曾国藩写进了奏折里。湖南还有个走得更远的人物——郭嵩焘,他意识到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应该向西方学习,这一步跨得很大。所以不能说这批湖南人只会“打”,而不会建设。
朱汉民:人的性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王夫之有句话“习与性成”,习气对性格有很强的塑造作用。湖南人在面对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潜在的蛮性得到释放。但斗争搞久了,习气带来了一些不好的东西。
湖湘文化里面的圣贤和豪杰有一种自诩,以圣贤自诩,以豪杰来成事。如果太认真或者太较真了,可能会变成一种偏执,湖湘近代的政治精英身上有道德痴迷,斗争痴迷还有政治痴迷。这个算不算湖湘文化的另外一个面孔?为什么会这样?
朱汉民:我认为这是变成了一个习性,不是一个先天性。刚才说文化的是先天性还是后天性,我认为是在斗争中变成一种习性了。
唐浩明:这个东西也有一个远因和近因。远因其实也是文化积淀,近因就是湖南人的霸蛮而铸就的成功先例。这也算是一种偏激。我也不是很赞同凡事太“霸蛮”,还是要有科学的审视。
郑佳明:湖南人湘军成功以后有一种自大的情绪,这种自大情绪来源于对历史经验错误的总结。我们的文化里有义理文化,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优势的文化——要占据道德的最高点。湖南人有一种道德和历史经验的优越感。
甲午战争战败以后,谭嗣同非常难过。他说,是我们湖南人害了国家了。为什么?当时湘军在辽宁打战,全部都战死了,被寄予厚望的湘军让天下人失望了。当时湖南人以天下为己任,国家搞不好,是湖南人的事。其实这是一种自大,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
其次,我们是鱼米之乡,是一种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和工商文明的差别很大。而人是在生活中学习思想的。江浙一带的人要做生意,就要沟通,要交换意见。我们是种田的人,出门是为了打战。
已经是信息时代了,湖湘文化的地域性和特色会不会被湮没?
唐浩明:我个人认为,地域文化会慢慢淡化。我们去到北方,有很多大平原。所以他们的语言习俗,都比较接近。但我们湖南地理单元相对闭塞,独立性会比较强。但来到了新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科技时代,让“世界是平的”,人类文化会趋同。今后也许不会有地域文化。
我们讲湖湘文化,是为了认识我们的来路。湖南文化里有好的东西,也有不好的东西,我们得把“家底”清一清,做到心里有数。但了解湖湘文化,不代表故步自封。我们要走出去,要与好的文化融合。湖南想要有好的发展,一定要走出去。
郑佳民:湖湘文化会和其它文化融合,特质会慢慢变少。但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因为文化里的因子很多。比如生活习惯、语言、历史资源。
历史文化是一种资源,是我们进行教育和传承的手段。我们需要去构建我们的文化,形成一个现代化的转换。我要告诉我们的孩子们,我们的先辈,有屈原这样的人,有王船山这样的人。湖湘文化传承的三个因素:榜样、著作、书院。我们整理的传统文化最终会变成国家的资源。
国家民族命运的选择是一种文化选择。如果你的文化不健康,你选择什么呢?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是这样,都在加强自己的传统的东西。让人民产生凝聚力、向心力。一方面,我们需要融合,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传承和发展。
朱汉民:地域是一个变化的概念。文化一定是有差别的,文化价值是多样化的。我不相信文化会趋同。
我认为地域性特点不会消失。国家是一个区域,亚洲也是一个区域。区域在涉及人文的研究时差别很大。文学、艺术作品、价值体系是多样化的。如果我们在审美、价值观上完全一致,那这个世界真是太单调了。
学者简介:
唐浩明,著名作家。 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旷代逸才——杨度》《张之洞》,历史随笔集《冷月孤灯——静远楼读史》,以及“唐浩明评点曾国藩系列”(家书、奏折、语录、日记等)《曾国藩全集》的主要参与者,被誉为“中国研究曾国藩第一人”。
郑佳明,湖南工商大学文新学院院长、湖南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曾任长沙市委常委、长沙市委宣传部部长,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湖南省政协常委,湖南省社科联第六届委员会主席等职。著有《湖南城市史》、《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等;在长篇历史题材电视剧《雍正王朝》、《走向共和》和《恰同学少年》中,分别担任总监和总策划。
朱汉民,湖南思贤国学书院院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历史学、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岳麓学者领军教授。任岳麓书院院长20多年,推动岳麓书院的现代复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家《清史》学术工程项目等十多项。出版《玄学与理学的学术思想理论研究》、《儒学的多维视域》等著作二十多种。
此次活动由思贤书院、长沙银行、凤凰网湖南主办,湖南图书馆、长沙图书馆协办。
此次讲坛是思贤讲坛2019年收官力作。今年,思贤讲坛系列讲座围绕“解码人文湖湘”这一主题,以湖湘人物毛泽东、曾国藩、王船山、郭嵩焘、谭嗣同为经,解读湖湘仕人身上的家国情怀和实干作风;以湖湘艺术、文学、教育、文物、建筑、修身为纬,反映湖湘人文精神对湖湘社会的长远影响和深刻变革,解码湖湘文化的历史变迁,丰富了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思贤是哪部电视剧里的人物(唐浩明X郑佳明X朱汉民湖湘文化的斗争基因太多了吗)》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