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为观止”的典故源于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时观乐的经历,背后蕴含着对礼乐文化的极致推崇,具体细节如下:
背景:季札出使鲁国
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小儿子,以贤能、懂礼著称。当时吴国虽崛起于东南,但在文化上仍向中原学习,而鲁国作为周公后裔的封地,是周礼保存最完整的诸侯国。公元前544年,季札受吴王委派出使鲁国,除了政治外交任务,更重要的是借机观摩中原礼乐——这在当时是诸侯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过程:观乐至《韶箾》而叹
鲁国对季札的到访十分重视,按照周礼为他演奏了历代乐舞,涵盖了从夏朝到周朝的各地乐曲(如《周南》《召南》《邶风》等)和舞蹈(如《大夏》《大武》等)。季札对每一段乐舞都有精准点评,既赞美其艺术价值,也从中解读出背后的政治教化意义。
当乐工演到舜时期的乐舞《韶箾》(“箾”指箫,因伴奏乐器得名,也作《韶箫》)时,季札被深深震撼。这一乐舞相传为舜所作,融合了诗、乐、舞,展现了尧舜时代的太平盛世,其节奏和谐、舞姿庄重,蕴含着“德治”的理想。季札观后感慨道:“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意思是:“看到这里就够了!即使还有其他乐舞,我也不愿再看了。” 他认为《韶箾》已达到礼乐艺术的巅峰,无需再看其他作品。
演变:从观乐到泛指极致
季札的这句话,原本是针对《韶箾》这一具体乐舞的赞叹,强调其在礼乐文化中的至高地位。后来,“观止矣”逐渐凝练为成语“叹为观止”,含义也从对礼乐的赞美扩展到对一切事物的评价——只要某事物好到极点,让人无法超越,都可用“叹为观止”来形容,既保留了原典中“极致”的核心,又突破了具体场景的限制。
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艺术与道德结合的追求,也让“叹为观止”成为汉语中表达极致赞叹的经典词汇。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叹为观止的意思介绍(叹为观止的典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