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吃完那顿百天宴,我就被一句话噎住:你家娃咋还不开口?
贝贝妈坐我旁边,盯着满桌奶香,突然压低嗓子:她家娃才仨月,已经能盯着人看三秒不眨眼,还冲我笑,像认人似的。
我心里咯噔一下,这到底是天才还是巧合?
回家路上我满脑子都是那娃的眼神,像在说“我懂你”。
我开始翻手机,想弄明白三个月到底能聪明到什么程度。
先说认知。
哈佛那帮科学家拿摄像头跟拍家庭日常,发现孩子三岁前听到的词汇量直接决定以后数学语文成绩。
不是背唐诗,而是爸妈换尿布时的碎碎念:哎呀小臭臭,今天拉得真多。
就这么几句,大脑突触蹭蹭长。
再说说话。
美国心理学会去年发报告,早说话的孩子不光背诗快,吵架也厉害。
两岁能说完整句的,四岁就能跟大人谈判要冰淇淋。
语言就是社交的门票,不会说就只能哭,会说的直接升级成撒娇。
运动也离谱。
剑桥那群人让一群一岁娃每天爬垫子,半年后测试,爬得多的那组,拼图比没爬的快两倍。
说白了就是身体动得多,脑子转得快。
我家娃现在只会躺平,我已经在想要不要买爬行垫了。
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看家长。
芬兰幼儿园老师把玩具故意放高处,娃够不着就哭,老师不帮忙,只问:你想怎么办?
有的娃搬凳子,有的拽桌布,哭的最惨那个最后学会求助。
家长越懒,娃越机灵。
专注力现在最稀缺。
我侄女两岁半能看绘本半小时,秘诀是家里电视从来不开。
研究说每天多看十分钟屏幕,七岁时的注意力就少一分。
我现在回家第一件事藏遥控器。
想象力这事得靠家长装傻。
邻居天天陪娃演“超市买东西”,娃现在能用积木搭出收银台,还知道找零。
美国创意教育协会说,会编故事的孩子,数学应用题得分高30%,因为脑内自带小剧场。
好奇心最烧钱。
娃问“为什么天是蓝的”,我老老实实查资料,从瑞利散射讲到波长,讲到一半他跑了。
后来学乖了,直接带他接一盆水,滴墨水看扩散,现在天天吵着做实验。
说到底,聪明不是算出来的,是养出来的。
三个月会笑不算啥,关键是大人怎么接招。
最后撂一句:别急着给娃贴标签,先问问自己今天有没有陪他傻玩半小时。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7-12岁测智商题(若娃从小有这7个表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