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
北宋时期有一位名叫文同的画家,他特别擅长画竹子。文同家的周围种满了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他都经常去竹林里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
·春天新笋破土而出,带着鲜嫩的绿意和勃勃的生机。
·夏天竹叶繁茂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在演奏一首欢快的乐曲。
·秋天竹叶渐渐泛黄却依然坚韧地挂在枝头。
·冬天竹子在白雪的覆盖下更显挺拔高洁。
文同把竹子的每一个细节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一次一位好友前来拜访文同,看到他家中墙上挂着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竹子画,不禁惊叹道:文兄,你这画竹子的技艺真是神了,每一根竹子都像是活的一样。文同笑着说:这不过是我平日里对竹子观察得多了,熟悉了它们的生长规律和姿态罢了。
不久后当地要举办一场绘画比赛,主题正是竹子。消息传开许多画家都摩拳擦掌,准备一展身手。文同自然也收到了邀请。比赛当天赛场里热闹非凡,画家们各自找好位置摆开画具。有的画家皱着眉头苦苦思索着如何下笔,有的画家则自信满满在纸上随意勾勒着线条。
文同不紧不慢地走到自己的画案前,看着面前洁白的画纸,脑海中浮现出平日里竹子的各种姿态。他胸有成竹拿起画笔,蘸饱了墨汁在纸上挥洒起来。只见他的画笔在纸上快速移动时而轻盈,时而有力。不一会儿,一幅生机勃勃的竹子图便呈现在众人眼前。
竹子枝干挺拔,竹叶灵动,仿佛一阵风就能把它们吹得摇曳起来。周围的画家们纷纷围拢过来看着文同的画,眼中满是惊叹和羡慕。有的画家忍不住问道:文兄你画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好是不是有什么秘诀?文同微笑着说:其实也没有什么秘诀,我只是在画之前心中已经有了完整的竹子形象,所以下笔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
比赛结束后,文同的画毫无悬念地获得了第一名,他的名字也因此在当地的绘画界更加响亮。从此以后人们便用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来形容在做事情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就像文同画竹子一样。而文同通过长期对竹子的观察和研究,在心中构建起竹子的完整形象。这种专注和坚持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后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努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关于胸有成竹的故事(成语故事胸有成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