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理解的十大成语典故(40个必藏历史典故读懂成语里的千年风云)

最难理解的十大成语典故(40个必藏历史典故读懂成语里的千年风云)

以瑾 2025-10-15 财经 4 次浏览 0个评论

40个必藏历史典故!读懂成语里的千年风云,涨知识还能品文化#河北文旅看图识景##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

中华五千年文明,恰似一幅波澜壮阔的长卷,而那些口口相传的历史典故,便是卷中熠熠生辉的墨点。它们或许藏在一句日常成语里,或许凝在一句俗语中,背后却牵着一段金戈铁马的岁月、一位风骨卓绝的先贤,或是一场影响时代的博弈。你知道“永结秦晋之好”为何成了婚姻的雅称?“问鼎中原”里藏着怎样的野心?“桃李满天下”又源于哪位古人的善举?下面这40个历史典故,带你拨开时光迷雾,读懂每个词语背后的鲜活故事。

1. 永结秦晋之好(春秋)

春秋年间,秦国与晋国为稳固同盟关系,多次互通婚姻——秦穆公曾将女儿许配给流亡的晋文公,晋文公归国掌权后,两国关系更密。这份跨越国界的联姻,让“秦晋之好”成了婚姻的美称,至今仍常用在祝福新人的场合。

2. 问鼎中原(春秋)

楚庄王率军北伐至洛水,特意召见周王室的使者,开口便问象征王权的九鼎“有多大、有多重”。九鼎是周天子的镇国之宝,楚庄王此举,明着是问鼎,实则是向周王室示威,暗含夺取天下的野心。后来“问鼎中原”,就成了图谋夺取最高权力的代名词。

3. 桃李满天下(战国)

战国时,魏文侯重用子质为相,子质任上推荐了许多贤才,这些人后来遍布各国为官。后来子质失势落魄,有人安慰他:“您培养的人才,就像桃树、李树,如今果实满天下,走到哪里都有人记着您的好。”从此,“桃李满天下”便用来形容老师培养的学生众多,遍布各地。

4. 退避三舍(春秋)

晋文公重耳流亡楚国时,楚成王以礼相待,重耳承诺:“若将来晋楚交战,晋军必先退避九十里(古代一舍为三十里)。”后来晋楚在城濮开战,晋文公兑现诺言,先退三舍——既守住了信用,又巧妙诱敌深入,最终大败楚军。“退避三舍”也成了主动退让、避免冲突的象征。

5. 卧薪尝胆(春秋)

吴越争霸中,越王勾践战败被俘,被迫在吴国侍奉吴王夫差,受尽屈辱。获释归国后,勾践为警醒自己不忘国耻,睡在柴草堆上,每次饭前都要尝一口苦胆。他励精图治十年,最终率越军灭吴复国。“卧薪尝胆”从此成了刻苦自励、发奋图强的代名词。

6. 纸上谈兵(战国)

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说起兵法头头是道,连父亲都难不倒他。可他从未有过实战经验,长平之战中,赵括代替廉颇率军,只会照搬兵书战术,不懂灵活应变,最终赵军大败,四十万士兵被坑杀。“纸上谈兵”如今用来讽刺空谈理论、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7. 负荆请罪(战国)

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立下大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廉颇不服,多次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却始终避让,说“为了赵国安危,不能因个人恩怨内斗”。廉颇得知后羞愧不已,赤裸上身背着荆条,亲自登门请罪,两人最终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负荆请罪”也成了主动认错、请求责罚的经典典故。

8. 完璧归赵(战国)

赵国得到稀世珍宝和氏璧,秦王得知后,谎称愿用十五座城交换。蔺相如奉命携璧赴秦,见秦王无诚意割城,便以“璧有小瑕疵”为由拿回和氏璧,据理力争,甚至以摔璧相逼,最终将和氏璧完好带回赵国。“完璧归赵”后来用来指将物品完好无损地归还给主人。

9. 毛遂自荐(战国)

秦国围攻赵国邯郸,平原君赵胜需选二十人出使楚国求援,却只凑齐十九人。此时,门客毛遂主动站出,请求随行。到了楚国,毛遂在朝堂上据理力争,痛陈合纵抗秦的利弊,最终说服楚王出兵救赵。“毛遂自荐”从此成了主动推荐自己、承担任务的象征。

10. 围魏救赵(战国)

魏国大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将田忌、孙膑却没有直接率军救赵,反而率军突袭魏国都城大梁。魏军被迫从邯郸撤军回援,齐军则在桂陵设下埋伏,大败魏军。“围魏救赵”这一战术,也成了袭击敌人后方、解前方之困的经典策略。

11. 指鹿为马(秦朝)

秦二世时,赵高独揽大权,为测试大臣是否顺从自己,故意将一头鹿献给秦二世,说“这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疑惑:“这明明是鹿啊?”赵高便问在场大臣,有人敢说真话指认是鹿,后来都被赵高暗中迫害。“指鹿为马”如今用来形容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12. 破釜沉舟(秦朝)

项羽率军救赵,渡过漳河后,下令士兵砸破炊具、凿沉船只,只带三天口粮,说“要么胜,要么死”。士兵们明白已无退路,奋勇杀敌,最终大败秦军。“破釜沉舟”也成了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的象征。

13. 约法三章(秦朝)

刘邦率军攻入咸阳后,为安抚民心,废除秦朝苛捐杂税,与百姓约定三条法令:“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受罚。”这一举措让百姓安心,也为刘邦后来赢得民心奠定基础。“约法三章”后来指订立简单明确的条款,让人遵守。

14. 背水一战(汉朝)

韩信率军攻打赵国,故意背靠河水列阵。士兵们知道身后是河,退无可退,只能拼死作战,最终以少胜多,大败赵军。“背水一战”如今用来形容处于绝境中,为求生存而决一死战。

15. 四面楚歌(汉朝)

楚汉相争后期,项羽被刘邦围困在垓下。刘邦为瓦解楚军军心,令士兵唱起楚地民歌。项羽听到四周都是家乡的歌声,误以为楚地已全部失守,军心大乱,最终兵败自刎。“四面楚歌”如今用来形容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6. 萧规曹随(汉朝)

萧何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后,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制度。萧何去世后,曹参继任丞相,完全沿用萧何制定的制度,不做任何改动。有人问他为何不创新,曹参说“萧何的制度已足够好,我只需守住即可”。“萧规曹随”后来指后人沿袭前人的规章制度或做法。

17. 投笔从戎(汉朝)

班超年轻时靠抄书维持生计,一天他掷下笔感叹:“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出使西域、建功立业,怎能一辈子抄书?”后来他投身军旅,出使西域,平定叛乱,被封为定远侯。“投笔从戎”也成了弃文就武、参军报国的代名词。

18. 凿壁偷光(汉朝)

匡衡幼时家贫,没钱买灯油,夜晚无法读书。他发现邻居家夜晚有灯光,便悄悄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借着洞里透过来的光读书。靠着这份勤奋,匡衡最终成了学识渊博的人。“凿壁偷光”如今用来形容勤奋好学、不畏艰难。

19. 闻鸡起舞(东晋)

祖逖与刘琨年轻时志同道合,都想为国效力。两人约定,每天听到鸡鸣就起床舞剑,刻苦习武。后来,祖逖成了东晋名将,率军收复中原失地;刘琨也成了抵御匈奴的名将。“闻鸡起舞”从此成了有志之士及时奋发、努力向上的象征。

20. 草木皆兵(东晋)

淝水之战中,前秦皇帝苻坚率领大军攻打东晋。他登上城楼观察晋军,见晋军阵容整齐、士气高昂,又望见远处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军士兵,顿时心生畏惧。最终前秦大军大败。“草木皆兵”如今用来形容人极度惊恐,疑神疑鬼。

21. 风声鹤唳(东晋)

同样出自淝水之战,前秦军队溃败后,士兵们四处逃窜,听到风声和鹤的叫声,都以为是晋军的追兵,跑得更快。“风声鹤唳”常与“草木皆兵”连用,形容人惊慌失措、心神不宁。

22. 东山再起(东晋)

谢安年轻时不愿为官,隐居在东山,整天与文人雅士游山玩水。后来国家危难,朝廷多次征召,谢安才被迫出山,官至宰相。他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保住了东晋。“东山再起”后来指退隐后重新出任要职,也指失势后重新崛起。

23. 囊萤映雪(晋朝)

“囊萤”说的是车胤幼时家贫,夏夜没有灯油,便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借着萤火虫的光读书;“映雪”说的是孙康冬夜无灯,就趴在窗前,借着雪的反光读书。两人都靠这份勤奋成了饱学之士。“囊萤映雪”如今用来形容家境贫寒却勤学苦读。

24. 望梅止渴(三国)

曹操率军行军途中,天气炎热,士兵们口渴难耐,行军速度变慢。曹操急中生智,指着前方说:“前面有一片梅林,梅子又酸又甜,咱们快赶路,就能吃到梅子解渴了。”士兵们想到梅子的酸味,口中生津,暂时忘了口渴,得以继续前进。“望梅止渴”如今用来形容用空想安慰自己。

25. 三顾茅庐(三国)

刘备听说诸葛亮隐居隆中,有经天纬地之才,便带着关羽、张飞,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第三次才见到,刘备的诚意最终打动诸葛亮,答应辅佐他开创蜀汉基业。“三顾茅庐”后来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26. 鞠躬尽瘁(三国)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后来演变为“鞠躬尽瘁”),表达自己为蜀汉政权耗尽心力、至死方休的决心。他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又辅佐刘禅治理国家,最终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鞠躬尽瘁”如今用来形容人恭敬谨慎,竭尽心力做事。

27. 乐不思蜀(三国)

蜀汉灭亡后,后主刘禅被迁往洛阳。司马昭设宴招待他,故意安排蜀地歌舞,问他“是否思念蜀国”。刘禅却笑着回答“此间乐,不思蜀”,完全没有亡国之痛。“乐不思蜀”如今用来形容人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念原来的环境。

28. 洛阳纸贵(西晋)

左思耗费十年心血,写成《三都赋》。文章传出后,洛阳的文人学士争相传抄,导致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幅上涨。“洛阳纸贵”后来用来形容著作广泛流传,深受读者喜爱。

29. 入木三分(唐朝)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相传他在木板上写字后,工匠雕刻时发现,墨迹竟然渗透到木板深处,足足有三分厚。“入木三分”最初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也用来比喻见解、议论深刻透彻。

30.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汉朝)

李广是汉朝名将,为人正直,作战勇猛,深受士兵和百姓爱戴。他一生战功赫赫,却从不居功自傲。李广死后,百姓自发为他扫墓、祭奠,就像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却因果实甜美,树下自然形成了小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后来指人只要品德高尚、做事实在,自然会有人敬重追随。

31. 邯郸学步(战国)

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人走路的姿势优雅,便特意到邯郸学习。他每天模仿赵国人走路,可不仅没学会,还忘了自己原来的走法,最后只能爬着回到燕国。“邯郸学步”如今用来讽刺盲目模仿他人,反而失去自我的人。

32. 滥竽充数(战国)

齐宣王喜欢听三百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却混在队伍中装模作样,跟着别人摇头晃脑,骗取俸禄。齐湣王继位后,喜欢听单人吹竽,南郭先生知道再也混不下去,只能偷偷逃走。“滥竽充数”后来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之中,或以次充好。

33. 画蛇添足(战国)

楚国有个人祭祀后,赏给门客一壶酒。门客们商量:“酒少人多,不如谁先画好蛇,谁就喝酒。”一人先画完蛇,见别人还没画好,便多此一举给蛇添了四只脚。此时另一人画好蛇,指着他的画说“蛇本无脚,你画的不是蛇”,说完便端走了酒。“画蛇添足”如今用来形容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34. 叶公好龙(汉朝)

叶公非常喜欢龙,家里的门窗、家具上都画着龙,连衣服上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后,特意下凡来见他,可叶公看到真龙的模样,却吓得魂飞魄散,拔腿就跑。“叶公好龙”如今用来讽刺表面喜欢某事物,实际并非真喜欢的人。

35. 杞人忧天(战国)

杞国有个胆子极小的人,总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无处容身。他整天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别人怎么劝都没用。“杞人忧天”如今用来形容毫无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36. 守株待兔(战国)

宋国有个农夫,在田里干活时,偶然看到一只兔子慌慌张张撞到树桩上,死了。农夫捡起兔子,心想“要是每天都有兔子撞树就好了”,从此放下农具,天天守在树桩旁,等着捡兔子。可他再也没等到兔子,田里的庄稼也全荒了。“守株待兔”如今用来讽刺不主动努力,却寄希望于偶然幸运的人。

37. 刻舟求剑(战国)

楚国有个人乘船时,不小心把剑掉入水中。他没有立刻下水找剑,反而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等船靠岸后,他才按记号下水找剑,可船已经移动了,剑却不会跟着船走,自然找不到。“刻舟求剑”如今用来讽刺办事拘泥固执,不懂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

38. 掩耳盗铃(战国)

有个人想偷别人家门前挂着的铃铛,可又怕铃铛响起来被人发现。他想来想去,觉得“只要我捂住自己的耳朵,就听不到铃声了,别人也肯定听不到”。于是他捂住耳朵,伸手去摘铃铛,结果刚碰到铃铛,就被主人发现了。“掩耳盗铃”如今用来形容自欺欺人。

39. 买椟还珠(战国)

楚国有个商人,用名贵的木材做了一个盒子,盒子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还涂上香料,然后把珍珠放在盒子里售卖。一个郑国人看到盒子很漂亮,就买了下来,却把盒子里的珍珠还给了商人。“买椟还珠”如今用来讽刺取舍不当,看重次要的东西,却忽略了主要的东西。

40.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汉朝)

有座城的城门着了火,人们纷

40个必藏历史典故!读懂成语里的千年风云,涨知识还能品文化

40个必藏历史典故!读懂成语里的千年风云,涨知识还能品文化

40个必藏历史典故!读懂成语里的千年风云,涨知识还能品文化

40个必藏历史典故!读懂成语里的千年风云,涨知识还能品文化

纷跑到护城河(池)里舀水灭火,没过多久,护城河里的水就干了,河里的鱼儿也都死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如今用来形容无辜的人或事物,因受到牵连而遭受灾祸。

这40个历史典故,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密码”,每一个都藏着智慧与教训。收藏起来慢慢读,下次再说起这些成语时,你不仅能说出它的意思,更能讲出背后那段跨越千年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最难理解的十大成语典故(40个必藏历史典故读懂成语里的千年风云)》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