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盖已经报警,可跑步机太无聊,夜跑又怕黑,结果朋友圈突然刷出一条“电动自行车也能瘦”的英国数据,我直接愣住:不用蹬到喘成狗,每周多耗550大卡,这等于白送一杯奶茶的热量?
我连夜把研究翻到底。
牛津那帮人跟踪了三百名上班族,汽车组屁股越坐越稳,E-bike组只是让电机帮一把,心率照样拉到减脂区,三个月下来平均掉了1.8公斤腰腹油。
更香的是北京刚铺完的200公里“自行车高速”,红绿灯少得可怜,夜里还有感应灯追着人亮,骑起来像开了一条私人赛道。
我上周实测,从望京到通州一路绿灯,码表稳在25,耳机里还没放完三首歌。
别急着下单,先把话挑明:电机不是保姆,是诱饵。
它把“出门”这一步缩成“按个加号”,只要滚上路,身体就会自动加码。
我爹65岁,腰椎旧伤,原来散步都嫌累,现在骑着带踏频传感的小电驴,每天20公里,APP提示他“左脚踩得轻”,他较劲似的多补两下,一个月下来静息心率掉了7跳。
医生说这相当于血管年轻五岁,他听完美滋滋地又加了一趟菜市场路线。
装备党也有新玩具。
深圳展会上我试戴了那个AR头盔,导航箭头直接铺在路面,前方有车超车,镜片闪两下红灯,比我媳妇在后座尖叫还及时。
坐垫更离谱,屁股一歪,手机就震:左边压力多30%,再翘二郎腿就给你拍丑照。
我当场社死,却默默记下型号——谁想30岁就得腰椎间盘突出?
可最戳我的不是这些黑科技,是“骑行积分”悄悄进了地铁系统。
上周我刷码出闸,屏幕弹出“本周骑行60公里,立减2元”,那一刻我像被官方拍了肩膀:嘿,你流的汗算数。
原来城市开始把卡路里当硬币,把车道当银行,蹬得越远,利息越高。
回家路上我把汽车钥匙扔进抽屉,跟媳妇说:油费省下的两百块,请你吃烤肉,碳我路上已经减够了。
说到底,电机再智能,坐垫再会骂人,也只是一根更甜的胡萝卜。
真正让人动起来的,是发现“原来我也可以”。
当城市把路修到心里,把奖励塞进日常,懒就不再是选项。
今晚十点,我推车下楼,码表归零,心里只有一句:骑出去,脂肪自会跟上。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骑自行车主要瘦的部位介绍(骑自行车也能强身健体如何做)》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