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蒲松龄
成功者,无论起点多么卑微,都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他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
与许多互联网行业的精英不同,马云的成长背景并非出身于上层阶级。他生活在普通人之中,甚至曾自嘲“脑子笨”,学习成绩平平,只有英语还算出色。马云没有进入一流大学,连小学和中学都是普通学校。因此,他常对员工说:如果只看智商(IQ),实际上有70%的成功都不依赖于天赋!
1982年,马云首次参加高考,心怀梦想地在志愿表上写下“北京大学”。然而,现实残酷:数学只考了1分。为了谋生,他一度应聘酒店服务生,却因长相被婉拒,只能靠搬运工、蹬板车度日。
未能如愿考上大学的马云没有放弃,他继续备考,希望第二年能成功。但天不从人愿,第二次高考再次失利。父母建议他学点技艺,谋求一份稳定工作,但马云坚持要靠高考改变命运。终于,他幸运地在第三次高考中成功,凭借英语专业的优势,进入了杭州师范。
1988年,马云毕业后成为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外语教师,月薪大约110元。这份工作并未让他满足,他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甚至担任外国游客的导游。西湖边的第一个英语角,就是由马云发起的。
1992年,马云与朋友合伙创办了杭州早期的翻译公司“海博翻译社”。起步艰难,月营业额仅200多元,而房租就要700元。他背着口袋到义乌、广州进货,卖礼品、鲜花,用所得维持公司三年,直到逐渐实现收支平衡。马云曾说:“我一直相信,真正想赚钱的人,应该把钱看得轻一些。只要你老想着钱,就很难赚到钱。”
1995年,马云虽赚得不多,却凭借出色的组织能力在国内小有名气。一家与美商合作的公司聘请他作为翻译,前往美国收账。谁知,遇到赖账的美国商人,竟用枪将马云困在房间两天。最终,他获释,却丢失了所有行李,只得在拉斯维加斯的赌场挣了600美元返回中国。
在回国途中,马云拜访了在西雅图的朋友,首次接触到互联网。西雅图的一次经历让他久久难以忘怀:他试图用搜索引擎找“啤酒”品牌,只找到了美国和德国的品牌。那一刻,他萌生了利用互联网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想法。
于是,马云辞去了杭州师范的教师职位,用借来的2000美元,于1995年4月创立了“中国黄页”,成为中国最早的网络公司之一。公司只有三名员工,包括马云、他的妻子和另一位伙伴。随后,他带领团队开发了外经贸部的官方站点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等多个政府网站。
那个时期,互联网在中国尚处萌芽阶段,马云不断向企业推介互联网的潜力,却遭到许多人的怀疑与不信。有人在杭州的小吃摊看到他,喝得微醺,像个普通的小市民,毫无杭州人的沉稳。从那时起,他的公司逐渐开始盈利,为企业带来了客户。
然而,竞争也逐渐激烈。1996年,国内出现了与马云公司类似的互联网黄页,市场份额受到威胁。出乎意料的是,马云选择了“卖身”——以每股两毛钱的价格,将公司出售,筹得10万元。用这笔钱,他重返外经贸,继续打拼。
三年后,马云厌倦了“铁饭碗”,重新组建团队,在杭州开启新的创业之路。经过多次融资,他以50万元的启动资金,创立了如今享誉全球的阿里巴巴。
这段创业历程,充满了坎坷与坚持,也彰显了马云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这些艰难岁月,铸就了他的成功传奇。
.1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马云创业经历简单概括(马云的创业艰辛历程)》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