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记硬背 (Sǐ jì yìng bèi)
字面意思
不加思考、机械地死死记住,硬生生地背诵下来。死:比喻僵硬,不灵活;硬:勉强,生硬;记、背:记忆和背诵。
深层含义
指一种不加理解、缺乏思考、单纯依靠重复来记忆知识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效率低下,难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常含有贬义色彩,是一种不被提倡的学习方式。
典故出处
这是一个源于现代教育实践的成语,并非出自古代经典。它是对一种普遍存在的、低效学习现象的概括和总结,在近现代尤其是批判传统填鸭式教育时被广泛使用。
结构分析
并列结构:由两个偏正词组并列组成,死记(偏正):僵硬地记忆;硬背(偏正):生硬地背诵。 两者意思相近,叠加使用以加强语气。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
圆囵吞枣: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食古不化:指学了古代的文化知识不善于理解和应用,跟吃了东西不能消化一样。
反义词
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理解记忆:在积极思考、达到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
活学活用:灵活地学习,并能有效地运用。
易错点
1. 读音:“背”在这里读作 bèi(第四声),意思是“背诵”,不要读成“bēi”(背负)。
2. 写法:“记”是言字旁,不要写成“纪”。
3. 用法:这是一个带有明显批评意味的词语,通常用于指出学习方法的弊端,而不是一种中性的描述。
文化冷知识
这个成语深刻反映了中国教育理念的变迁。在古代科举制度下,“死记硬背”四书五经是晋升的主要途径,有其历史必然性。而到了现代,随着对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强调,这种机械的学习方法日益受到批判。“死记硬背”一词的流行和普及,本身就是教育进步的一种体现。
相关成语延伸
默守陈规:固执守旧,死抱着老规矩不放,不肯改进。其思想僵化的内核与“死记硬背”相通。
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这是“死记硬背”的反面。
当代启示
在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今天,“死记硬背”的弊端更加凸显:
1. 学习效率:它提醒我们,学习不是信息的简单堆砌,而是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理解其内在逻辑的过程。
2. 教育目标: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单纯记忆无法达成这一目标。
3. 方法论:鼓励采用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如费曼学习法、思维导图等,替代低效的机械记忆。
经典哲思
这个成语引发了一个关于“知识与智慧”关系的哲学思考。知识是信息的积累,而智慧是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死记硬背”只能获得僵化的知识,无法产生真正的智慧。它告诫我们,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记住了多少,而在于理解了多少、能运用多少。
总结
“死记硬背”是一个批判机械学习方法的现代成语。它生动地刻画了一种低效、僵化、缺乏创造性的学习状态。这个成语是对传统填鸭式教育的反思,也时刻提醒着每一位学习者和教育者:真正的学习是思维的活跃和理解的深化,而非大脑的简单复印。提倡理解性记忆,反对死记硬背,是现代教育取得进步的重要共识。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生硬什么意思(中国文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