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上午8时34分,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高玉秋因心脏病,不幸在河南省职工医院逝世,享年85岁。
高玉秋是豫剧大师常香玉的亲传大弟子,主演了《拾玉镯》《桃李梅》《对花枪》《桃花庵》《小二黑结婚》《朝阳沟》等80多部优秀豫剧剧目,是最著名的“常派”传人。
高玉秋是一个孤儿,是常香玉改变了她的命运,两人情同母女。她为何批判恩师常香玉?师徒俩后来的关系怎样?
高玉秋性格朴实,心地善良,她为何将搭档王素君推上法庭?
常香玉与丈夫陈宪章
高玉秋在回忆恩师常香玉的文章中,介绍了自己的凄苦身世。她祖籍河南省兰考县小宋乡,父母都是农民。
高玉秋1941年出生于陕西咸阳,她5岁时父母带她逃荒,在途中相继离世。
高玉秋到西安投奔二姨,不久高玉秋的二姨夫病逝,姨妈养不活她,高玉秋出去流浪。
1948年,常香玉重返西安唱戏,创办了灾童豫剧学校,最终校名定为香玉豫剧学校,坐落在西安市马厂子13号院。
学校包吃住,不用交学费,招生海报贴出去后,吸引了很多贫困孩子来报考。
常香玉(摄于上世纪40年代)
招生停止几天后,高玉秋穿着一身破旧衣服,趿着露脚趾的布鞋来报考。
本来学员已经招满了,常香玉见高玉秋身世凄苦,眉清目秀,破例录取了她。
从此流浪儿童高玉秋的命运被常香玉改变了。高玉秋7岁学豫剧,8岁登台演出。
她天资聪颖,扮相漂亮,戏路宽泛,青衣、花旦、老旦、闺门旦、彩旦等各个行当都能驾驭。
1951年,香玉剧社赴全国巡演,为抗美援朝筹资捐献飞机,10岁的高玉秋随剧社演出。
1952年,常香玉与丈夫陈宪章将桂剧《拾玉镯》改编移植成豫剧,安排高玉秋饰演“刘媒婆”一角。
1952年,《拾玉镯》在西安南大街豫秦剧场首演,引起轰动,11岁的高玉秋一炮而红。
高玉秋父母双亡,在感情上将常香玉夫妇当父母。常香玉夫妇尽管有3个女儿1个儿子,但将高玉秋当女儿看待。
遇到年节,高玉秋没地方可去,常香玉就将她接到家里团聚。
高玉秋演出的收入,常香玉怕她乱花钱,帮她存起来,到年底一次性交给她。
1953年3月,香玉剧社赴朝鲜前线慰问演出,常香玉夫妇也将高玉秋带在身边,她演出的《拾玉镯》颇受志愿军欢迎。
1954年,香玉剧社赴新疆军区慰问演出,常香玉夫妇也将高玉秋带在身边。在常香玉的提携下,高玉秋成了香玉剧社的骨干演员。
1955年,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回到河南老家,让豫剧扎根家乡。
1957年3月4日,河南豫剧院成立了,分为一团、二团、三团。高玉秋先被分在豫剧三团,后因工作需要,被调到一团。
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高玉秋事业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她主演了《墙头记》《喝面叶》《推磨》《刘二楞卖烧饼》等优秀豫剧剧目。
高玉秋与同事高兴旺(名丑)是一对黄金搭档,被戏迷称为“二高”。
上世纪60年代,高玉秋结婚了,丈夫名叫宴福林,是一名文艺工作者。
夫妻俩志同道合,感情好。孤儿高玉秋从小就没享受到父爱母爱,结婚后,她从丈夫那里得到了温暖,非常知足。
1966年特殊年代来临,常香玉和丈夫遭受冲击,她经常被拉出去批斗。高玉秋是常香玉的大弟子,造反派逼她揭发、批判常香玉,否则就要批斗她。
常香玉与丈夫(摄于上世纪60年代)
20多岁的高玉秋没有经历过这阵势,很害怕。此后恩师常香玉在台上接受批斗时,高玉秋在造反派的逼迫下,上台揭露批判常香玉。
批斗会结束,高玉秋走在回家的路上,眼里满是泪水。回到家,她用拳头捶打自己的脑袋,懊悔自己给恩师带来了伤害。特殊年代里批判恩师,成了高玉秋心里的结。
1976年特殊年代结束,常香玉和丈夫恢复了正常待遇,她再度走红。
高玉秋曾批判过恩师,不敢面对常香玉的目光,有意躲着她。
高玉秋(中)与常香玉夫妇
一次两人在台上演戏,高玉秋心里有愧疚,不敢看常香玉的眼睛。
演出结束后,常香玉主动找高玉秋谈话:你不要有心理顾虑,我不怪你。在那个年代,你那样做也是没办法的事,咱们师徒还像从前一样。
常香玉的宽宏大度,让高玉秋愧疚落泪。
特殊年代结束后,在常香玉的关怀下,高玉秋迎来了事业的第二个春天,相继主演了《桃李梅》《陈妙常》《花木兰》《对花枪》《白奶奶醉酒》等经典豫剧剧目。
高玉秋排演《花木兰》,参加第二届河南省艺术节时,常香玉和丈夫陈宪章亲自坐镇指挥,他们帮高玉秋调整剧本,设计唱腔和肢体动作,演出大获成功。
高玉秋剧照
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火灾,常香玉率领河南省豫剧二团在郑州义演。
演出结束,常香玉将高玉秋拉到台上,特意向观众做了介绍:这是我的学生高玉秋,她跟了我40年,青衣、花旦、闺门旦等角色都演得不错,我认为她的彩旦演得最好,可以说是咱豫剧第一。高玉秋流泪了。
高玉秋是一个孤儿,共追随恩师56年,彼此情同母女。
2004年6月1日,常香玉不幸病逝。临走前,她还为高玉秋写了一幅字:艺无止境,赠爱徒玉秋。高玉秋将恩师的墨宝珍藏在家里。
高玉秋《对花枪》剧照
高玉秋与豫剧名家王素君演出的《必正与妙常》影响很大,深受欢迎。
王素君1933年出生于河南周口,堪称豫剧文小生泰斗。她的表演出神入化,唱腔宽厚清醇,是豫剧“王派”小生的创始人。
1985年,河南黄河音像出版社发行《必正与妙常》的磁带,里面收录了高玉秋和王素君的唱段。
但出版社因为工作失误,将磁带封面上的照片搞错了,印的是王素君与朱巧云的剧照。
高玉秋当时看了心理不舒服,但没有找出版社交涉。
1994年,出版社又重新发行这盒磁带,但剧名改成了《陈妙常》,只印了王素君一个人的剧照,直接将高玉秋忽略了。
高玉秋不服气,将黄河音像出版社和王素君告上了法庭。
王素君很委屈,她根本不知道这回事,主动跟高玉秋解释。王素君觉得自己也是受害者,引起了搭档的误解。
于是她和高玉秋一道将出版社推上了法庭。官司一打就是11年,直到2005年法院才开庭审理。
经过法官做工作,高玉秋与王素君选择与被告和解。
高玉秋早在1995年就办理了退休手续,但她艺术不退休,还经常参加演出。
晚年高玉秋
高玉秋在病房接受采访
高玉秋80岁后,因为心脏病比较严重,晚年遭受病痛折磨,每天都服用大量药物。她还经常去医院,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2025年10月14日,高玉秋因心脏病复发,不幸在河南省职工医院病逝,享年85岁。
高玉秋虽然离我们而去,但她在《拾玉镯》《桃李梅》《必正与妙常》等豫剧中塑造的角色,及经典唱段,还会被一代代的戏迷喜爱和铭记。
-END-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常香玉的个人介绍(豫剧名家高玉秋病逝她曾批判恩师常香玉)》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