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波动的本质始终是金融领域的核心争议,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价格遵循随机游走,涨跌无迹可寻;缠论与混沌理论却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市场看似无序的波动背后,或许隐藏着可被解构的内在秩序。
本文将以缠论为核心,结合混沌理论的底层逻辑,从走势结构、级别嵌套、走势终完美等维度,剖析市场随机性的表象与本质,论证市场并非完全随机,而是混沌系统下的有序演化。
01、市场随机性的争议关于市场是否随机的争论,源于传统金融理论与非线性科学的碰撞。
传统的随机游走假说认为,市场价格受无数独立随机因素影响,过去的价格无法预测未来,即市场有效,价格随机;有效市场假说进一步将其细化为弱式、半强式与强式有效,均以随机性为核心前提。
随着非线性科学的发展,混沌理论打破了这一认知。
混沌理论指出,部分看似随机的现象,实则源于确定性非线性系统,系统的演化由明确的内在规律驱动,只是因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会引发结果的巨大偏差,才呈现出伪随机的表象。
这一观点为重新审视市场波动提供了理论基础,缠论正是基于这一思路,专门针对金融市场走势构建的结构化分析体系,试图揭开市场随机的面纱。
缠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将看似杂乱的市场走势转化为可定义、可分类的结构化模型,其核心逻辑围绕走势类型、中枢、级别三大概念展开,从根本上否定了市场的完全随机性。
首先,缠论将市场所有走势划分为上涨、下跌、盘整三种基本类型,且明确界定了每种走势类型的成立条件:上涨走势是一系列依次上升的中枢,下跌走势是一系列依次下降的中枢,盘整走势是只有一个中枢的走势。
这一分类并非主观臆断,而是基于走势必然包含中枢的底层逻辑,任何走势的形成,本质是资金博弈下多空力量平衡与失衡的循环,中枢正是多空力量平衡的核心区域,其存在使得走势具备了明确的结构属性,非随机波动。
中枢是缠论解构市场的关键。缠论定义中枢为连续三个次级别走势类型的重叠部分,它不仅是走势类型的核心,更是判断走势方向与终结的依据。
例如,上涨走势中,中枢的不断上移意味着多头力量持续主导;一旦中枢不再上移,反而出现向下的突破,则预示着上涨走势可能终结。
中枢的存在,使得走势从无规律的波动转化为有锚点的演化,为分析市场提供了明确的参照系。
最后,级别体系是缠论理解市场的另一关键。缠论认为,市场走势存在不同的级别(如1分钟、5分钟、30分钟、日线等),且大级别走势由小级别走势嵌套构成,日线级别的中枢,由若干30分钟级别的走势类型组成;30分钟级别的走势类型,又由若干5分钟级别的中枢构成。
这种级别嵌套结构,类似混沌理论中的分形,使得市场走势在不同尺度下呈现出相似的结构特征,进一步印证了市场波动的有序性:小级别看似随机的波动,在大级别视角下会被整合为有规律的结构。
03、缠论与混沌理论的呼应缠论的结构化分析,与混沌理论的核心特征高度契合,二者共同支撑了市场非随机的观点。混沌理论认为,混沌系统并非完全无序,是确定性的无序,其核心特征包括初始条件敏感、分形结构、非线性反馈。这些特征在缠论中均能找到对应的逻辑支撑。
其一,混沌理论的初始条件敏感,对应缠论中小级别变动对大级别走势的影响。缠论认为,大级别走势的转折,往往源于小级别走势的背驰(即走势力度与价格的背离),一个1分钟级别的背驰,若发生在日线级别的关键位置,可能引发日线级别的走势反转。这种小变动引发大趋势的现象,与混沌理论的蝴蝶效应本质一致,说明市场走势的演化是由明确的内在逻辑驱动,而非随机偶然。
其二,混沌理论的分形结构,对应缠论的级别嵌套。分形的核心是部分与整体相似,而缠论中,1分钟级别的走势结构与日线级别的走势结构完全一致(均包含中枢、走势类型),只是尺度不同。这种自相似性意味着市场走势的规律具有普适性,无论在哪个级别,都遵循中枢主导走势的逻辑,进一步否定了随机论,若市场是随机的,不可能在不同尺度下呈现出高度一致的结构。
其三,混沌理论的非线性反馈,对应缠论中走势与资金的相互作用。市场走势是资金博弈的结果,而走势本身又会反过来影响资金的决策(如上涨走势吸引更多资金入场,进一步推动上涨),这种走势-资金的非线性反馈,使得走势呈现出趋势强化或趋势反转的特征,而缠论的背驰中枢突破等逻辑,正是对这种非线性反馈的量化与判断,说明市场走势的演化有迹可循。
缠论对市场是否随机的回答,集中体现在走势终完美这一核心原则上。
走势终完美并非指走势会达到某个完美的价格点位,而是指任何走势类型都必然完成,上涨走势终将终结并转化为下跌或盘整,下跌走势终将终结并转化为上涨或盘整,盘整走势终将终结并转化为上涨或下跌。
这一原则从根本上破解了随机论,因为必然完成意味着走势的演化存在明确的方向与终点,而非随机游走。
走势终完美的逻辑基础,仍是中枢与级别。缠论认为,走势的终结以中枢的破坏为标志:例如,上涨走势中,若后续走势形成的中枢低于前一中枢,且无法重新回到前中枢区间,则说明上涨走势终结,开始进入下跌或盘整阶段。这种以中枢为锚点的终结判断,使得走势的演化从不可预测的随机转化为可判断的有序,虽然无法精确预测走势终结的具体点位,但可以通过中枢的变化,判断走势是否进入终结阶段。
更重要的是,走势终完美是一个递归的逻辑:小级别走势的完美,构成大级别走势的一部分;大级别走势的完美,又构成更大级别走势的一部分。
这种递归性使得市场走势在任何级别下都具备可分析性,无论面对短期的小幅波动还是长期的趋势行情,都能通过缠论的结构逻辑找到演化的规律,彻底打破了随机论对市场的认知束缚。
05、缠论视角下的伪随机为何仍有许多人认为市场是随机的?
从缠论的视角看,这本质是认知局限导致的伪随机,即人们将小级别走势的复杂性,误判为整体市场的随机性;将局部波动的不可预测性,误判为全局走势的不可分析性。
缠论认为,市场的随机性主要体现在小级别走势中。由于小级别走势(如1分钟、5分钟级别)受短期资金、消息面等偶然因素影响较大,中枢的形成与破坏速度快,走势波动频繁,容易呈现出杂乱无章的表象。但这种杂乱只是局部的、暂时的,一旦将视角切换到更大级别(如30分钟、日线级别),小级别走势的波动会被整合为有规律的中枢与走势类型,市场的有序性便会显现。
缠论的级别过滤逻辑,正是应对这种伪随机的核心方法。投资者可以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级别,过滤掉小级别走势的随机噪音,专注于大级别中枢的演化与走势类型的完成。
例如,日线级别的投资者,无需关注1分钟级别的小幅波动,只需判断日线级别中枢的方向与走势是否完美,即可把握大趋势的方向,这说明,市场的随机性并非本质属性,可以通过结构分析过滤的表象。
从缠论的视角来看,市场并非完全随机的波动,是确定性非线性系统下的混沌有序,其看似杂乱的表象,源于中枢与级别构成的结构化演化,以及初始条件敏感带来的伪随机特征。
缠论通过走势类型中枢级别等概念,将市场走势转化为可分析的结构模型;以走势终完美为核心逻辑,揭示了走势演化的明确方向与终点;再通过级别过滤,破解了小级别波动带来的认知误区。
混沌理论为缠论提供了底层的科学支撑,缠论则将混沌理论的抽象逻辑转化为具体的市场分析工具。
二者共同证明:市场的随机性是表象,有序性是本质。
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缠论的结构逻辑,不仅是超越随机论认知局限的关键,更是把握市场演化规律、实现理性决策的核心路径。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市场的传统概念(缠论与混沌理论市场真的是随机的吗)》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