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有多难啊(弃考率超30)

考研有多难啊(弃考率超30)

无霞飞 2025-10-05 数码 18 次浏览 0个评论

根据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发布的信息,可以看到:

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388万。这一数据,相较24考研人数(438万)下降了50万人之多,降幅达到了11.4%,降幅超过去年的7.6%。

弃考率超30%,考研坚持下去有多难?

*图源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公号

考试人数的下降的同时,近几年的弃考率却呈现着上升趋势。

很多同学都在问:“人数下降,弃考率增加,实际考试的人数变得更少,是不是上岸难度就降了呢?”

今天,就跟小编一起看看~

25考研弃考情况

以最近的25考研为例,在初试结束后,部分省市也公布了具体的弃考人数,如宁夏全区共有20446人报名,实际参加考试的有16229人,缺考4217人,弃考率超过20%。

弃考率超30%,考研坚持下去有多难?

*图源网络

并且,根据25考研考生反映的情况,实际完成所有科目考试的学生,只有75%左右,并且基本每个考场都有学生弃考。

弃考率超30%,考研坚持下去有多难?

*图源网络

弃考率超30%,考研坚持下去有多难?

*图源网络

弃考率超30%,考研坚持下去有多难?

*图源网络

弃考率超30%,考研坚持下去有多难?

*图源网络

弃考率超30%,考研坚持下去有多难?

*图源网络

当然也有一些考场全到或者缺考少的

弃考率超30%,考研坚持下去有多难?

*图源网络

弃考率超30%,考研坚持下去有多难?

*图源网络

弃考率超30%,考研坚持下去有多难?

*图源网络

综合来看,25考研的弃考率在20%~25%左右,也就是77.6万~97万人弃考,约为80万人。(*数据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弃考情况在不同专业之间差异较大,像医学类、教育类弃考人数较少,管理类、工科类弃考人数较多。

考研弃考率变化趋势

每年考研的弃考率都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从22考研开始,弃考率就已经超过了10%,并且接近20%。

广东省

广东省2022年应考26.3万人,比上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30%;实考21.3万人,参考率81%,弃考率19%。

弃考率超30%,考研坚持下去有多难?

陕西省

陕西省2022报名考试16.8万人,实际参加考试14.32万人,参考率85.69%,弃考率14.31%。

弃考率超30%,考研坚持下去有多难?

再来看一下高校数据,往年的弃考率基本在10-15%之间,22考研也出现了大幅增长!

深圳大学报考点:

2022年深圳大学考研报名人数为27966人,参加网上确认的有25929人,实际参考有21295人,放弃人数共6671人,弃考率23.8%;

而深圳大学在2019年到2022年这四年,弃考率均维持在15%左右,今年直接突破了20%。

上海交通大学报考点:

据上海交通大学官方发布:报考上交大考点8744名考生中,实考6000人左右,缺考率在30%左右。

弃考率超30%,考研坚持下去有多难?

而在23考研,更是有很多考生由于身体不适、外在因素等各种情况放弃了参加考试,弃考率更是直线上升!

西藏教育考试院公布23年考研弃考率达35%。上海公布部分院校的实际应考率达70%左右,上海交大的弃考率达31%。

弃考率超30%,考研坚持下去有多难?

24考研,虽然各省市没有公布具体的弃考率,但根据研招网掌握的部分省市反馈情况,24考研弃考率明显下降。

弃考率超30%,考研坚持下去有多难?

虽然24考研报考人数下降了,但下降的弃考率,让实际完成考试的考生人数反而有所增长。

弃考率超30%,考研坚持下去有多难?

*图源网络

24考研的实考人数约为338万,与23考研约为309万的实考人数相比,有明显增长。

而从实际的情况来看,报名后没有参加考试的考生,主要是以非全日制为主。参加部分科目考试,然后又选择放弃考试的学生,主要是以在校的全日制大学生为主。

并且参与“真正”竞争的同学们能力又普遍上升,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让24考研的分数线也出现了小幅上涨。

弃考会让考研难度降低吗

小编先来说结论:“不会!”

许多人下意识认为:弃考者增多,竞争人数减少,考研难度岂不自然下降?这种观点看似合理,实则是对考研竞争本质的严重误解。弃考现象非但不会降低难度,反而可能使真正的竞争更为激烈。

小编在上面其实有说到,24考研分数线上涨的两大原因就是“实考人数不降反升、考生质量提升。”

01 竞争比例并未根本变化

分母水分被挤出:

弃考者多为准备仓促、信心不足或已有其他出路的考生,他们原本就不属于有效竞争者行列。这些考生的退出只是挤出了竞争“分母”中的水分。

分子质量更集中:

坚持走进考场的考生,普遍具备更强的意志力与更充分的准备,是真正的“实力选手”。当分母缩小而高质量分子占比提升,大家面临的竞争烈度反会提升。

招生名额刚性固定:

高校录取名额不会因弃考人数增加而随意扩招,名校或是卷王、热门专业的录取位置总量不变,竞争者平均实力却更强了,难度自然不会下降。

02 录取机制决定上岸成败

选拔性考试的本质:

考研绝非“合格万岁”,而是残酷的选拔排名赛。最终决定你能否上岸的,是你在所有考生中的相对名次。

分数线由“头部”决定:

国家线、院校复试线的划定,依据的是实际参考考生的成绩分布,尤其是高分考生的密集程度。若弃考者多为实力较弱者,剩下考生整体成绩水平更高,分数线反而可能被推升。

“幸存者”皆为劲敌:

当你踏入考场,环顾四周,每一个坚持下来的对手,都是经历了放弃诱惑的考验、决心背水一战的竞争者。

03 个体难度取决于自身准备

与他人状态无关:

你最终的成绩,取决于你自身的知识储备、答题能力与临场发挥。无论他人是否弃考,你掌握的知识点不会自动增加,解题能力也不会因此突飞猛进。

资源竞争依旧:

优质导师名额、实验室席位、奖学金机会等核心资源,其竞争激烈程度并不会因部分人弃考而缓解,这些资源依然在坚持到底的考生中激烈争夺。

心理陷阱:

若抱有“别人弃考我就稳了”的侥幸心理,反而可能导致复习松懈、动力不足,在真正的竞争中处于更不利地位。

考研的难度,本质在于知识掌握的深度、答题能力的强度以及在坚定群体中的排名高度。

弃考现象改变的只是考场的“人数景观”,无法撼动竞争的核心逻辑——真正的对手,永远是那些和你一样坚持到最后一刻、同样全力以赴的人。

与其寄望于他人退场,不如专注于自身实力的提升:你笔下的每一页笔记,都是通往彼岸最坚实的阶梯。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考研有多难啊(弃考率超30)》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