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简单解释是什么意思(科技创新)

经济危机简单解释是什么意思(科技创新)

廖幻香 2025-10-20 系统 7 次浏览 0个评论

近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表彰他们解释了“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根据诺贝尔奖委员会说明,三位学者的共同贡献在于揭示创新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笔者不禁联想到两年前北大博士姜汝祥说过的一段话:“我研究了所有大萧条的路径之后,给大家简单的总结三条:第一条叫美国道路,第二条叫日本道路,第三条叫巴西或者阿根廷道路。” 日本道路,经济平着走;拉美道路,经济往下走;而美国道路,经济往上走。 “美国为什么能够走出危机?为什么往上走了呢?科技创新。”

美国为什么能够走出次贷危机?真的只是依靠科技创新吗?下面,笔者试着探讨一下这个话题,首先从日本谈起。

林毅夫教授曾经说过:日本陷入失落三十年,资产负债表衰退只是诱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日本在美国的压迫下自废武功,放弃了高新技术产业;“产业政策”这个词源自日本,但日本后来放弃了产业政策,于是就基本没有新的产业新的技术涌现了。林毅夫的这种说法,笔者不敢苟同。以台积电为例,台积电由张忠谋于1987年创立,总部位于中国台湾。美国如果打压日本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什么不打压中国台湾呢?恰恰相反,日本在楼市泡沫被戳破,整体经济一片低迷的大背景下,电子、半导体、汽车、机器人、环保和生物医疗等高科技产业,如同被注入了神奇的生长激素,迅猛发展。1993年,日本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比例达到历史最高值23.8%。

1995年11月,日本颁布了《科学技术基本法》,明确提出将“科技创新立国”做为基本国策。1996年起日本定期出台《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决心依靠科技发展重建经济实力、走出经济阴影,并在科技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你看又是立法又是定期出台“计划”,不是产业政策是什么?但科技创新并没有使日本走出经济阴影,这又是为什么呢?

1992-2002年被认为是日本经济“失去的十年”,其表现之一就是制造业盛极而衰,占全球比重持续下降。为什么会盛极而衰?企业赚钱能力持续下降,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科技创新,一定能战胜经济危机吗?

炒股的人都知道,有一个ROE指标,即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财务指标,计算公式为净利润除以净资产。日本企业ROE从1989年的8%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砸到2002年的-2%,然后被拉起。2009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又砸到负值,又被拉起。ROE两次砸到负值,堪称资本粉碎机。

科技创新,一定能战胜经济危机吗?

为何1989年后日本企业的盈利能力急转直下?是因为税负过高,还是老龄化,还是企业制度不如其他国家?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反观美国,企业ROE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从近15年来看,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ROE从16.05%一路上涨到现在的26.48%,真是冰火两重天啊!

2013年安倍经济学推出后,日本上市企业ROE明显回升,2013-2022年的平均值为8.2%,已经赶上中国2023年的水平。实践证明,安倍经济学是成功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

科技创新,一定能战胜经济危机吗?

中国的A股上市公司,ROE自2021年Q3开始已经持续下降了15个季度。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可能要不了10年,ROE就会降为负值。因此,笔者认为“反内卷”非常及时,重点应该放在提高企业赢利能力上。上市公司ROE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2040年中国股市总市值达到400万亿的前提条件之一。

科技创新,一定能战胜经济危机吗?

1996年起日本定期出台《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财政支出不断加大科技占比,科技行业的发展确实在一段时间内脱离宏观经济基本面,有良好的表现。但有效需求持续不足,尤其是价格环境(CPI、PPI)持续低迷,科技行业的走势终究还是与经济基本面趋同。直到2013年安倍经济学推出后,物价走出低位,科技行业才走出了独立行情。科技创新依赖大众消费升级支撑,但通缩造成大众消费降级,创新红利无法持续释放。换句话说,就是通缩背景下,内需长期疲弱,高科技行业并不能带动需求扩张,甚至不能独善其身,许多高科技企业离开政府补贴几乎无法生存。这大概就是科技创新没有使日本走出经济阴影的主要原因吧。

通缩带来“内卷”,“内卷 ”造成企业赚钱能力持续下降,甚至亏损。大量日本企业出海求生,在海外再造了一个新日本。截至2024年底,日本的海外净资产规模达到3.7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而2024年日本GDP总量为4.21万亿美元。目前德国海外净资产规模全球第一,其次是日本,第三是中国,中国已达到3.4万亿美元。

尽管日本拥有庞大的海外资产,但其资产的质量和收益情况并不理想。据测算,其年度平均收益率仅为3.12%,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24年日本GNP(国民生产总值,包括海外)为4.47万亿美元,略高于同期GDP(4.21万亿美元),两者差距约6.2% ,并非某些专家所说的“海外收益大大高于国内”。

黄奇帆先生说:“(日本二战后)三十多年是出口导向外循环为主,进出口贸易占GDP70%多;最近的三十多年,它成了世界经济强国,它的进出口贸易始终占GDP35%左右。”进出口贸易始终占GDP35%左右,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依照专家的理论,“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低于40%,那么这个国家是内循环为主”“世界经济强国都以内循环为主”,那自然是好事。但笔者看来却不一定是好事。日本是岛国,资源匮乏,市场有限,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外循环。上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保持较高的贸易顺差,1992年达到1066.4亿美元的历史峰值,相当于其GDP总量2.68%,这主要得益于汽车、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产业的出口优势。1995年,日本经济总量达到顶峰,GDP相当于美国的71%,而今只剩17%了。虽然从人均GDP来看,日本仍然是发达国家,但与顶峰比较不可同日而语了。

2024年欧盟(27国)GDP总量为19.42万亿美元,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进出口贸易与GDP的比例为72.2%,是典型的以外循环为主,以上数据来自世界银行官网。

2024年美国进出口贸易与GDP的比例仅为18.6%,美国经济以内循环为主。但从美股“七巨头”2024年的海外收入占比来看,似乎又不是以内循环为主,除亚马逊一家为31%,其他六家都远超40%,Meta(原名Facebook)更是高达62%。苹果的海外收入占比排名第二,占总销售额的57%;谷歌母公司Alphabet与特斯拉的海外收入占比一致,均为51%;英伟达的海外收入占比约为51%,微软的海外收入占比则为49%。

2024年,美股“七巨头”的营收合计超过2万亿美元,总利润超过了4800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放到中国来看,A股5400多家上市公司,2024年一年的总利润也才5.21万亿人民币,其中金融行业贡献净利润2.66万亿元,其他行业加起来都没有美股“七巨头”多。

美股“七巨头”,是美国科技创新的划时代杰作!北大博士姜汝祥的说法,似乎得到了有力的验证。但这里有一个悖论,就是美股“七巨头”,都不是次贷危机之后诞生的高科技公司。微软成立于1975年,苹果公司1976年开始进入电脑市场,英伟达创立于1993年,亚马逊创立于1994年,谷歌公司创立于1998年,Mata公司(原名Facebook)创立于2004年,马斯克2004年担任特斯拉公司董事长。美股“七巨头”的主业一直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中途既未参与房地产,也未涉足金融业,美国次贷危机跟它们有关吗?没有关系。那么美国走出次贷危机跟它们有关吗?似乎也没有关系。如果说是科技创新使美国走出了次贷危机,那科技创新为什么不能使美国避免次贷危机呢?因为美国自二战以来一直重视科技创新啊!

因此,所谓的“美国道路”并非如姜博士说的那么简单:科技创新足矣!诚然,“创新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但科技创新从来都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美国能快速走出次贷危机,靠的主要不是科技创新,而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等人的智慧和勇气!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经济危机简单解释是什么意思(科技创新)》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