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博士才发现,自己只摸到秀才的门槛。
”
昨晚,一张“古今学历对照表”把考研群炸翻:2024年工程专博扩招三成,可它对应的居然是清代举人;博士后3.2万在站,却只算“监生PLUS”。
我盯着屏幕愣了半天——原来爸妈嘴里“光宗耀祖”的985,换算到明朝只是“童生及格线”。
把表往下拉,更扎心。
中科院65岁以上院士得凑够6张同行“推荐信”,门槛高得像乾隆年间的“恩科”,可当年捐监生43%靠银子,今天想拿“交叉学科”新门类,得先交一篇Nature子刊。
故宫新公布的《进士登科录》写着:明代三甲实际录取浮动10-15%,跟现在博士点突然缩招一个德行,历史只是换了个马甲继续玩人。
最戳肺管子的细节在年龄。
清人平均中举31.2岁,我29岁才硕士毕业,还以为拖了后腿,一算原来提前两年“中举”,瞬间不知道是该哭该笑。
我妈在旁边补刀:人家31岁已经去地方当县丞,你31岁还在愁博士后出站能不能留北京,古今同阶层,社畜属性没变,只是通勤方式从轿子改地铁。
再说“含金量”。
统计显示,仅27%的状元最终混进内阁,多数外放教书;今天博士毕业生能进985当讲师的比率,巧了,也是三成左右。
历史转了一圈,把“高学历高期待”的泡沫拍在你脸上:学位只是入场券,坐不坐得稳,全靠后天卷。
有人把院士比作正一品大学士,其实差得远。
大学士有实权,能批奏折;院士最多给项目写个评审意见,签字费还赶不上网红一场直播打赏。
英国皇家学会会士FRS倒更像回事,可人家不跟户口、学区房挂钩,纯粹学术光环,反而没我们这么焦虑。
教育部明年还要试点“新八级工”,让技校生也能一路贯通到博士,表面是打破唯学历,本质是把竞争战线再拉长。
到时候可能出现“博士后工段长”,历史书上都找不到对应词,因为古人再卷,也没想出把八级工匠再塞进翰林院。
所以别再纠结“我到底是古代什么生”。
学历这张纸,只是你穿越时代的通行证,真正决定位置的,是下一步你拿它换什么资源。
要是只换到一份35岁清零的工位,那别说秀才举人,连童生都嫌亏——毕竟人家童生还能回乡教私塾,不用还助学贷款。
一句话收尸:古今对照看完就该明白,学历永远追不上权力与资源的真门槛,它只能保证你——被历史记住的焦虑,比别人更精致。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高中学历网上能查到吗(高中相当于秀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