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吉林网官方微信平台今日起将连续推出推出【知吉】系列连载,带您了解吉林鲜为人知一面。
今知有九台,史上共有多少台?
柳条边,这个满族意味浓厚的词语只在东北存在,其意为边墙,用柳条做的篱笆墙,然而这并非是农村的栅栏,这可是满清保护自己民族发祥地的“封禁”之墙。
柳条边主要修建于清顺治和康熙年间,边墙即由土堆成三尺宽、三尺高的土堤,堤上每隔五尺插柳三株,各株间用柳条横连起来,编成树栅子。
柳条边有“老边”“新边”之分,老边建于顺治初,完成于顺治18年,位于辽宁省境内,东起凤凰城,东北至开原以北威远堡,再折至山海关,称为“盛京边墙”,新边从康熙年间修起,完成于康熙二十年,南向开原威远堡,经吉林省四平、伊通、长春、九台至舒兰境内,全长690里。
清政府修柳条边目的有三,一,保护“龙兴之地”保持满族骑射风俗,二,为了清宗室独占东北土特产,将盛产人参、貂皮、鹿茸、东珠地方划为禁区,三,把新边作为蒙满游牧区的分界线。
清政府为了保护东北地区不被汉人涉足,加强柳边管理,在边门外设门楼,中建有锁囚和巡差的耳房,派甲兵负责边门起闭,稽查行人催缴租税,传递信息,运输贡品,维护边壕柳树等事宜。
便于管理,老边共有边门16个,新边有边门4个,一为法特哈边门(又名巴延额佛罗边门)在舒兰境内,是当时通往伯都讷,黑龙江要道,二为伊通边门,又称易屯门、一统门,在伊通县境内,清初为郭尔罗斯前期蒙古游牧地,三为赫尔苏边门,今在伊通满族自治县境内,四为布尔图库边门,又名半拉山门,在今四平东南半拉山,清边墙四个边门又设28边台,长春的县级市九台之名则源于此,其境内的三台、四台、五台、六台都是当时置的边台,而长春境内的靠边吴、靠边孙、靠边王也都是沿新边而建村镇。
每边台都要设150~200个兵丁,严禁百姓涉足,而这种划界禁地严重违背经济发展规律,至咸丰十年,随着清政府没落,柳条边已彻底成为历史遗迹,在后世战乱与发展中柳条边渐渐湮没在荒烟蔓草中难觅奇迹,或在城镇的崛起中成为钢筋水泥的地基。
行至四平的半拉山门,这里被改成山门水库,和山门风景区,这里剩下的大多就是神话传说了。
半拉山相传是二郎神奉帝旨,下界为民,担山造田时以神鞭力劈而成,所以山门一分为二,山门截面呈暗红色,二郎山庄风景区在半拉山上。
布尔图库是满语,守备这里的官吏由苏喇(满语边门官)和笔帖式一名,在《东三省古迹遗闻》中载“布尔库图为奉古交界之边门满清时防护甚严,有偷逾者,治之以罪,设旗员二名,督率披甲者二十四名戍之,至民国初年裁撤。”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中国吉林网”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中国吉林网
作者:李枝俏
编辑:宫勋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什么的柳条填词语(知吉尘烟散尽的柳条边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