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垕”字读作 hòu(第四声,与“厚”同音),其核心意思是厚,指物体或情感的深厚,厚重。在古代文献中,垕常作为厚的异体字或专用字使用,强调土地,德行的丰饶与坚实。如《说文解字》释其为土厚也,突显其与大地相关的本义。现代汉语中,垕的语义已高度专业化,主要用于地名,象征地域的悠久与稳固,避免歧义或负面联想,符合自媒体正能量规范。
垕字在组词中极少单独出现,最常见的是 神垕,指河南省禹州市的神垕镇,该地以陶瓷文化闻名,名中垕寓厚土载物之意,体现中华农耕文明的精髓。其他组词如垕土(古语中意为肥沃的土地)或垕德(形容深厚德行),但今已罕用,仅见于古籍或学术文献。
垕字总笔画为 9画,结构为上后下土的 上下结构,部首为土。源于甲骨文厚字,初义为地厚。金文中,厚字分化,垕作为异体出现于战国简牍(如郭店楚简),强调地域特性。秦篆统一为垕,《说文解字》归入土部,释为厚土也。
唐宋时,垕用于地名,如宋代《太平寰宇记》载神垕,因厚字简化,渐成专用字。明清文献,如《永乐大典》中,垕多见于方志。20世纪汉字简化运动中,厚成为标准字,垕退居二线,但作为地名专用字保留,避免淘汰。
今日,垕字仍在有限使用,主要见于地名,如河南省神垕镇,该名源自北宋,寓意神赐厚土。在日常生活,文学或媒体中,垕已极罕见,《现代汉语词典》将其标注为地名用字,非推荐通用字。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垕到底怎么读(垕怎么读又是什么意思)》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