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中国文化)

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中国文化)

沃舒兰 2025-10-23 财经 4 次浏览 0个评论

马革裹尸(mǎ gé guǒ shī)

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中国文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字面意思:用战马的皮革包裹尸体。

- 深层含义:形容军人战死沙场、为国捐躯的英勇精神,强调忠烈与无畏。

- 情感色彩:(褒义)多用于赞颂军人或英雄的牺牲精神,表达崇敬与悲壮之情。

典故出处

1. 《后汉书·马援传》(南朝宋·范晔)

- 原文:“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 背景:东汉名将马援年迈时仍请战边疆,誓言宁可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不愿苟活于床榻,成语由此定型。

2.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 “大丈夫既食君禄,当战死沙场,以马革裹尸还!”

- 扩展:后世武将常以此句明志,强化成语的忠烈内涵。

结构分析

- 主谓式成语

- 马革(名词主语,马的皮革) + 裹尸(动宾结构,包裹尸体)。

- 逻辑关系:以战马皮革这一战场元素,隐喻军人战死的悲壮结局,突出“牺牲与荣誉”的关联。

现代用法与例句

1. 军事褒扬

- 戍边将士誓言“马革裹尸”,捍卫国土寸步不让。

2. 历史评述

- 文天祥抗元被俘,宁死不降,其“马革裹尸”的气节千古传颂。

3. 文学引用

- 金庸《射雕英雄传》:“郭靖道:‘大丈夫马革裹尸,死得其所!’”

4. 日常激励

- 消防员逆行火场前留言:“若不能归,便马革裹尸,无愧使命!”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 捐躯疆场(为祖国战死,如“抗日英烈捐躯疆场,永垂不朽”)

- 战死沙场(直接描述战亡,如“将军战死沙场,全军恸哭”)

- 肝脑涂地(极言忠诚,如“为报知遇之恩,愿肝脑涂地”)。

反义词

- 临阵脱逃(战时逃跑,如“士兵临阵脱逃,军法严惩”)

- 苟且偷生(贪生畏死,如“国难当头,岂能苟且偷生?”)

- 卖国求荣(背叛国家,如“汉奸卖国求荣,遗臭万年”)。

易错点

1. 错别字

- “马革裹尸”(“裹”误为“果”或“裏”,形近致误)

- “马革裹失”(“尸”误为“失”,音近致误)。

2. 误用场景

- 贬义误用:“罪犯拒捕被击毙,简直是马革裹尸。”(语义矛盾,宜用“死有余辜”)

- 正确用例:“抗美援朝烈士马革裹尸,长眠异国青山。”

文化冷知识

- 古代丧葬文化

先秦战士若战死无棺,常以兽皮裹尸,成语折射古代战争的残酷与军人的悲壮。

- 西方对照

英文“to return home in a coffin draped with the flag”(裹国旗归葬)近义,但“马革裹尸”更突出战马元素,体现冷兵器时代的烙印。

- 日本武士道

武士切腹自尽前吟唱辞世诗,与“马革裹尸”同属“死亡美学”,但后者更强调集体主义的家国情怀。

相关成语延伸

- 马首是瞻:追随他人行动(如“全军以统帅马首是瞻”),原为中性,现多含贬义。

- 裹尸还葬:同义表述(如“誓将裹尸还葬,不破敌军终不还”),文学色彩更浓。

- 青山埋骨:形容忠魂长存(如“青山埋骨处,年年杜鹃红”),诗意化表达牺牲。

当代启示

在和平年代,“马革裹尸”的精神仍具现实意义——

- 军人使命:边防战士、维和部队坚守“若有战,召必回”的誓言,延续忠烈血性。

- 职业信仰:消防、医护等高危职业者以“向死而生”的勇气守护生命,诠释新时代的“马革裹尸”。

- 文化传承:历史教育与影视作品(如《长津湖》)重现英雄壮举,唤醒民族血性记忆。

《礼记》有言:“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真正的英雄主义,是为信念与家国甘愿付出一切,纵使马革裹尸,亦无悔无憾。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中国文化)》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