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粉随手一做就好吃”?10月6号,一篇只丢出菜名的帖子把红糖糍粑顶上了热搜,评论区瞬间吵翻天:真有那么神,还是又一波“一看就会,一做就废”?我盯着屏幕只想问一句:你怎么看?
——“我四川人,糍粑从小吃到大,家里根本没烤箱,照样把糯米粉揉吧揉吧下锅,炸到鼓泡淋红糖,香得邻居敲门,别被网红滤镜吓退,动手才是硬道理!”
说归说,真把糯米粉倒碗里那一刻,心里还是打鼓。我照网友教的法子:两勺粉、一勺糖、热水一冲,筷子搅到没有干粉,手沾冷水揪成小团,按扁。锅里油薄薄一层,中火下锅,三十秒就鼓泡,翻个面再三十秒,两面金黄。厨房里没有石臼,也没有大锤,就一双筷子,糍粑照样成型。漏勺捞起,搁厨房纸上吸油,红糖加一点点开水化开,浇上去,“滋啦”一声,糖香混着油香直往鼻子里钻。我撒的是黄豆粉,家里没花生碎,一样好吃。第一口咬下去,外壳脆得像薄冰,里头却软得能吸住牙齿,甜得不过分,带着糯米原始的米香,那一刻我信了:原来“好吃”真的不需要复杂台词。
可事情没完。我连着三天换花样:紫薯蒸熟压泥,包在糯米皮里蒸十分钟,颜色紫得发亮,切开来像印了水墨画;红豆泡一夜,电饭煲焖烂,加点白糖捣沙,包成方块,平底锅里少油小火煎到微焦,外皮黏牙,内馅沙沙,比外卖的“红豆酥”实在;最偷懒是花生糯米糍,糯米粉加牛奶和糖搅匀,上锅蒸十五分钟,拿出来手沾凉水揪团,滚一圈炒熟的芝麻花生碎,凉着吃,像吃软冰淇淋。三天下来,厨房没翻车,体重先翻车——秤飙了两斤。我这才想起查营养:红糖糍粑一小盘热量顶一碗半米饭,紫薯卷看着清新,糖分一点没少,糯米支链淀粉高,升糖快,饱腹感强却管不住嘴,一口接一口,胃胀了还舍不得停。
小时候过年,奶奶在院子里支石臼,爸爸抡锤,妈妈翻面,糯米越捶越黏,孩子们围着转,嘴里喊“加油”,其实盯着最后那一口甜。那会儿没有“热量”这个词,只有“团圆”。如今我一个人在城市小厨房,用筷子和微波炉复刻记忆,味道九成,气氛零成。糍粑还是那块糍粑,吃的人只剩我自己,甜里就带点苦。于是我切了一半给隔壁刚搬来的小姑娘,她开门时眼睛红红的,说加班到凌晨没吃饭。十分钟后她发微信:姐,我能再要两块吗?突然感觉,这糯米粉不只是解馋,还是一张通行证,让陌生人瞬间有了话题。
说到底,红糖糍粑火得理直气壮:材料便宜,步骤容错高,味道自带“童年滤镜”。但别只盯着“零失败”,更要盯“零负担”——少油、少糖、做小份,解馋就行,别把小吃吃成热量炸弹。至于情怀,能分享就分享,一个人吃也得好好摆盘,别让快节奏把甜味冲淡了。
糯米粉不会骗人,骗的是“一口气七八个”的胃口。管住嘴,剩下的才真是幸福。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什么叫糯米粉?(太香了)》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