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2至到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3把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4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5对于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
2、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3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3、表示目的或原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于”可表示目的或原因,译为“为”但这一用法相对少见,且多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表示并列关系和,与连接词或词组时,“于”可表示并列关系,但这一用法在现代文言文中已不常见,且多被“与”“及”等词替代语气词吗在极少数情况下,“于”可。
4、于作为文言文中的介词,其用法多样,是古文中常见的虚词之一首先,于可以表示地点时间或方向例如在句子“乃设九宾礼于庭”中,“于庭”意为“在庭院里”,“于”在此表示地点在“归璧于赵”中,“于赵”意为“到赵国”,“于”则表示方向其次,于也可以表示来源或归属。
5、”可译为“公与敌军一同乘坐,在长勺展开了战斗”四表示被动“于”在文言文的被动句中使用,如“受制于人”,可译为“被别人控制”五表示比较“于”还可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如鱼我所欲也中的“卜神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可译为“没有什么比死亡更令人恐惧的了”。
6、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向到等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4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
7、于 yú 动词义1往去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2取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3如好像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
8、“于”字在文言文中可以作1动词a意思是“往”或者“去”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b意思“取”如“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2介词a表示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如。
9、在文言文中,“于”有多种意思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当“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时,它常常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时间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可译为“至,到”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到达某处”,“于”在这里也用来指明动作行为的终点作补语,可译为“以。
10、在文言文中,“于”有多种意思,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表示处所或时间在当“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时,可译为“在”至,到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时,“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同样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或“到”表示对象或方式以,把当“于”。
11、在文言文中,“于”有多种意思可译为“在”或仍作“于”当“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时,通常可译为“在”,有时也可保持原字“于”可译为“至,到”用于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此时“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也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当。
12、2 求几句带\“于”字的文言文和该句中\“于”字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于”是介词,现以初中文言文为例,来说明“于”字的意思和用法 1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句中的“于”,表示对象,译为“对,向”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句中的“于”,表示处所,译为“在”。
13、有时,“因”可以表示因为或于是,如雁荡山中的“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在屈原列传中,“因”字也表示“因为”,如“上宫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这些用法使得“因”字在文言文中具有丰富的含义“于”字在文言文中,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14、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主要有以下几点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在如“得复见将军于此”,意为在这里方面如“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意为在土地方面有余,在人民方面不足中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意为在乱世中保全性命向如“请奉命求救。
15、在文言文中,“于”有多种意思,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作补语,表示处所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至,到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可译为“至”或“到”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对象以,把于。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于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