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是一种二十世纪非常流行的哲学思想,它要站在个体存在的感受的立场上描述周围的世界,由此,引申出了很多人生哲学和伦理学的哲学思想。
什么叫站在个体感受的立场上?拿咖啡馆来举例。这本书里面涉及到了一个咖啡馆,叫花神咖啡馆,它在塞纳河旁边,是法国巴黎的三大咖啡馆之一。那里面有很多的哲学家光顾,是一个“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地方。你在家可以喝咖啡,你跑到咖啡馆也可以喝咖啡。不过,你自己一个人喝咖啡,跟你和大哲学家萨特或者梅洛-庞蒂,或者是德·波伏娃一起喝咖啡,你的感受就不一样。因为花神咖啡馆里面的特殊装修和它特有的人文情调,以及在这里坐的其他人,会改变整个花神咖啡馆的气场。这种气场会渗透到你,也就改变了你对自身存在状态的看法。
现在,有不少人都在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在磨蚀大家生活的热情。有些朋友甚至主张要搞“躺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因为大家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如果大家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的话,就不妨来逛一逛“存在主义的咖啡馆”,听听存在主义哲学家们的故事和思想,了解一下自由的概念,品尝一下“思想上的杏子鸡尾酒”。
这本书的作者名字叫莎拉·贝克韦尔,她在埃塞克斯大学学习过哲学,而且在那个地方研究了马丁·海德格尔的哲学。马丁·海德格尔是我们这本书所要提到的一个存在主义的现象级人物,非常重要。从九十年代初,她就在英国伦敦的威尔康图书馆担任古籍部的主任,专门研究图书馆藏的西文古籍。
作为一个学过哲学、阅历丰富、文笔很好而且专门研究古籍的才女,她写的关于哲学家的书和我们这些哲学教授写出来的哲学家的书有什么区别?我觉得有一个区别就在于,古籍专家看人物生平时,她会注意一些细节,会从这种细节出发,看到人和人之间的思想脉络。当然,因为她也学过哲学,她就知道这种历史考证的细节和哲学思想之间的一种关联。所以,这本书有很多小的哲学家典故。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主要讲四个我认为最牛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萨特、波伏娃和梅洛-庞蒂。我将把他们一个个请到存在主义咖啡馆里面来。
一、现象学:存在主义的思想根基
在讲这四位思想家之前,我说一下存在主义的思想根基。
我们要谈的一个很重要的存在主义的思想基础叫现象学。你要懂存在主义,就必须要懂现象学。要懂现象学,就要提到一位很重要的思想家:胡塞尔。
胡塞尔是这里我提到的所有思想家的思想祖师。比如,海德格尔就是胡塞尔的学生,他们两个人是亲传的。萨特虽然不是胡塞尔的直接学生,实际上,胡塞尔的书萨特读得也很熟。至于梅洛-庞蒂,他则认真地读过胡塞尔留在鲁汶的一些重要的哲学思想手稿。
现象学是一个兴起于二十世纪初的哲学运动,而且热闹了好几十年。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还没有完全地消退。
在现象学之前,整个欧洲大陆上有两个主要的思想流派:一个是和康德有关,一个是和黑格尔有关。
这两种观点的想法和现象学之间的差别就是,这两种思想它们都是站在思维的立场上来把握我们的生活,把握我们的历史。这也就叫概念先行。比如,康德哲学会怎么说这个咖啡的杯子?它会说:你们为什么会觉得这是个咖啡杯子?首先,是因为你们的外部感官接受了很多感觉材料。比如,这是绿色的感觉材料,这一块是金的,这是圆的。把这些感觉材料结合在一起,就需要我们大脑的思维范畴进行加工,这些概念在被进行加工的时候,我们的心里面就把这个咖啡杯给做出来了。因为我们的大脑里面有各样的范畴,知道什么东西是实体,什么是因果关系,什么是相互作用,这样我们才可以把这些零碎的感觉材料加以拼合。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咖啡杯?是被你想出来的。
也就是说,在康德那里,“想”和“思”占据了核心地位。
现象学不这么看,现象学认为,咖啡杯是被你感觉到的,而不是被你想出来的。
这里所说的感知和感觉,不仅仅是指比较低级的被虫咬一下的那种感觉,而是指那种有丰富内容的有意义的感觉。比如,一个杯子放在这里,一只毛毛虫从旁边爬过去,毛毛虫也许对这个杯子也有点感知,它这个感知就不是我们讨论的。我指的是一个有文化、有意识,并且知道咖啡文化的人,面对这个咖啡所感受到的东西,那种有丰富的文化负载的东西。这就是现象学所要面对的新世界。
正因为这个新世界被以前的哲学家所忽视了,所以开掘出新世界的天地就是一件哥伦布式的事业。所以,胡塞尔就是哲学界的哥伦布。
那到底什么叫现象学?按照作者的理解,在本质上,现象学它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理论。实际上,四个汉字就能解决:描述现象。也就是说,现象学的一个工作就是,要描述你看到的东西。你看到了什么东西,就以最忠诚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按照哲学上的要求来说,就是要去看,不要去想入非非,要把你听到的、看到的给描述下来。
我们拿描述咖啡举例。不过,我们要有个对比,以非现象学的态度看咖啡,是怎么一回事?下面一段文字是很多读过《存在主义咖啡馆》的人都反复引用的——
那么,什么是一杯咖啡?我可以根据它的化学成分和咖啡树的植物学来定义它,并补充一份总结,来描述咖啡豆如何被种植与出口,如何被研磨,如何用热水冲泡咖啡粉,然后导入容器中,端给用嘴摄入咖啡的人类中的一员……但我仍然说不出面前这杯特定的咖啡是什么。
那么咖啡到底是什么?
它是一片缓缓靠近的暖意,之后是一种我舌头上强烈、浓厚的味道,始于一丝略微严肃的震颤,然后平缓地变为一种惬意的温暖,这温暖从杯子里传到我身上,带着清醒和提神的承诺。这承诺,这些预期的感受,这气味、气质和味道,皆是这杯作为现象的咖啡的一部分。它们都是通过体验而出现的。
第一种描述就是非现象学的态度,我们后面提到的一种描述就是现象学的态度。这两种态度之间的差别引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哲学概念,就是胡塞尔使用的哲学概念:悬置或者悬隔。
当你要用现象学的态度来面对这个咖啡的时候,你就要把科学的、经济学的这种基于第三人称视角而出发的科学性的描述全部悬置起来。悬置或者悬隔的意思,不是说我们不承认科学。只是我们现在不讨论科学,我们把它放到括号里面去,因为在这里它不是要点。
那悬置或悬隔的最重要的结果是什么?按照作者的观点,它是一次大解放,把感觉解放出来。为什么呢?如果我们脑子里塞的都是这种基于第三人称视角的科学术语,我们讨论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在讨论我们肾上腺激素的分泌,或者是我们的血压上升或者是下降,你就会丢失了我们人类当中最丰富、最有趣的部分:感觉。
让感觉自己说话的哲学就叫现象学。
存在主义是在现象学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人生哲学,它的要点是,要忠实于你的人生感受。
二、海德格尔
现在,我们切入《存在主义咖啡馆》里面第一位正式的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
马丁·海德格尔并不是巴黎花神咖啡馆的常客,他是个德国人。但是为什么讲到花神咖啡馆,我们要讲到马丁·海德格尔?因为马丁·海德格尔他有一个重要的思想追随者,但同时也是他的批判者,就是让-保罗·萨特。在说萨特之前,我们就必须要说说海德格尔。
1927年,海德格尔出版了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就是《存在与时间》。这本书非常重要,这本书里他用从胡塞尔那里学到的现象学方法,对人生体验进行了一番重新的梳理,但有些地方,他对胡塞尔的哲学是有所突破的。
01 存在和此在
我们就来解释一下这本书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词:存在。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里面所提到的存在,它对应的外文是being。我用大家喜闻乐见的中国式的说话方式来说,存在就类似于我们中国人所说的两个词。
一个词叫“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道”就有点像存在。
另外,还有一个词,它相对来说日常生活中被用得更多,就是所谓的“气场”。我们经常说,这个人的气场很强大。你可以说,气场是属于一个人的。但也可以说,我觉得这个房间里的气场有点不大对劲。
道和气场的共同点就在于,它是一种感受性的东西。道是要感受的,茶道也好,公道也好,你要通过实践,你才能够感受。你不能够坐在这里空谈这些道,而不去做任何的实践,这是绝对不行的。
首先,它是一种感受性的。
第二,它不是一种主体性的,是一种主体间性的。
你觉得这个房间里面的气场不对,你到底是指张主任的气场不对,还是指小王的气场不对?其实,不对不是指某个具体的人,而是指整个房间,但是它和人又有关系。
也就是说,如果所有的人都离开了,你对着一个空的房间,什么东西也没有,一般来说,我们就不会说这个空的房间气场不对。如果我们看到一个空的房间里气场不对,肯定是这个房间里有埋伏,有埋伏就意味着还有人,所以气场还是和人有关的,但它又不取决于哪个具体的人。所以,它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的微妙气氛。
海德格尔还提到了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此在,德文叫dasein。什么叫此在?此在就是对存在有所领悟的人,或者说,此在就是对存在有所领悟的那个存在者,这是个更加严格的讲法。
前面提到气场和道的概念,而气场和道是要体验的。但问题是,谁来体验呢?显然是要有个体验者。这个体验者是谁?是个具体的人,就是你、我、他。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体验到,有些人就特别愚钝,体悟不到这里的气场有问题,完全不能够察言观色。但是一般合格的人都能够多少对周围的气场有所体悟。此在就是这样的存在者。
海德格尔为什么要用此在这个术语,不用人这个术语?因为人这个词太容易让人想到我们对于人的各种套路式的定义了。
如从生物学的角度说,人是灵长类当中最聪明的物种;按照经济学的套路说,人是市场上的一个自由交易者。这些说法就容易把人给标签化。但是,存在主义是比较看重自由这个概念的,如果把人的概念标签化了以后,就容易把我们的这种自由的本性给遮蔽掉了。
海德格尔就发现,为什么大家容易把人标签化?因为人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个标签。所以,他就不用人这个概念,他就用到了一个新的概念,就是此在。
02 两个重要区分:
现成在手状态和当下上手状态
海德格尔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分,能够体现出胡塞尔的现象学态度对于他的影响:现成在手状态,和当下上手状态。
什么叫上手状态?就比如说,当我拿一个榔头去敲钉子,如果我是一个熟练的木匠,三下五除二地就做好了。这时候,工具在我的手里,就会成为我的身体延长的一部分。用我们中国人熟悉的一个术语来说,所谓的上手状态,就是庄子所说的庖丁解牛的状态:游刃有余。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得到的是整个世界和主体水乳交融的、非常和谐美好的状态。
但还有一种情况。我敲榔头上去,这钉子怎么敲都敲不进去,然后钉子还弯了。有可能是因为这墙壁太硬了,或者木匠不熟练,甚至会不小心把榔头敲到了自己的手指甲盖上,受伤了。这时候,我就会停下来,看看到底这墙是怎么回事、背后的砖是怎么回事、我的榔头是怎么回事、钉子是怎么回事。我会仔细地对这些器物进行观察,这时候这些器物就成为了我的客体,而不是我的手臂的延长。这就是所谓的现成在手状态。
那海德格尔的哲学和胡塞尔的哲学之间有什么分别?好像他就是换了个方法,来说胡塞尔的哲学。但是这本书里面就提供了很多有趣的猛料,说明海德格尔和胡塞尔后来就出现了很多的分裂。
从表面上看来,有一些是牵涉到政治问题。
因为胡塞尔是一个犹太人,他受到了政治迫害。而海德格尔加入了纳粹党,对于老师的糟糕境遇他没有予以支援,甚至有一点点落井下石。
除了政治以外,他们学理上的分歧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海德格尔要在他的哲学中放入某种意义上的非理性主义因素。海德格尔他是一个不信其他人的哲学家,尤其,他不信其他民族的,他相信自己的日耳曼民族的企业比其他民族的企业有更高的价值。
但胡塞尔的想法和海德格尔不一样。他也是个重视企业的哲学家,但他的想法就有点像我们中国哲学家。尤其是朱子所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意思是,我们德国人体验到的东西和法国人相比,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和中国人、日本人、英国人、美国人、俄国人都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当然,肯定有文化差异,但归根结底,我们的体验是可以相互交流的。这就好比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国人听了觉得很感动;《梁祝》的音乐响起来的时候,外国人也觉得非常好听。
如果是基于胡塞尔的想法去建立现象学的话,与这种现象学相关的人生哲学的态度,或者说政治哲学的态度会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就肯定就不会倒向希特勒的民族主义。但海德格尔似乎是走向了另外一条道路,他和希特勒的纳粹思想之间的关系相对来说比较近。
03 海德格尔哲学的两面性
作者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敏锐。她发现,海德格尔的哲学里面包含了一个某种意义上的矛盾: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某一些部分是可以推出反对纳粹思想的结论的,但是他的整个作为又好像是倒向了纳粹。这个矛盾该怎么解释?
海德格尔哲学当中哪些部分可以导向一种反对集权主义的结论?就是海德格尔讲到此在的时候,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认为,死这件事是不可替代的,每个人都终有一死,别人也没办法替代你的死。举一个例子,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有些富家子弟拿到林肯总统发的征兵单后,不愿意上战场怎么办?他们就花钱,用一些美元去买穷人家的兵源,让他们替自己到战场上去死。但是,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让别人替你去死,这只不过让你自己的死亡延后了。
只要你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你是一贫如洗,还是富可敌国,你就意识到,死是你自己要承担的事情,你就会觉得世界上有一些事情是你必须自己为自己负责的。意识到这一点以后,你就会摆脱那种沉沦的状态。
沉沦的状态是指什么?就是跟着周围的人人云亦云,别人做什么你就做什么,没有从自己的本心出发。这是海德格尔的人生哲学,叫听从良心的呼唤。这个良心的呼唤,并不是指道德说教,而是指你自己对于你自己人生意义的自我发掘。
所以,作者在引用到海德格尔的这一部分的描述的时候,就反问一个问题:这种思想怎么是纳粹的思想呢?很明显,这是反纳粹的思想。
纳粹冲锋队的游行,或者是人们见着希特勒都在行纳粹军礼,这些行为正是一种没有经过大脑的人云亦云的状态。任何一个脑子沉静下来的人,都会思考一下,这种军国主义有意义吗?我自己有自己的人生要过,为什么要卷入希特勒所掀起的军国主义的洪流之中呢?有这种想法以后,显然就不可能亲纳粹。
然而,海德格尔很认真地在执行纳粹给他的指令。
海德格尔做了弗莱堡大学的校长以后,在公开场合,他说了很多亲纳粹的言论。比如,胡塞尔是他的恩师,他竟然亲自签发命令,不许作为犹太人的胡塞尔重新踏入校园。这对于在弗莱堡大学打拼那么多年,为弗莱堡大学的哲学事业的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胡塞尔来说,是多大的精神侮辱。
又比如,海德格尔在私生活方面也很花,他和女学生汉娜·阿伦特有过一些暧昧关系。后来,阿伦特成为了大的哲学家,写了一部很重要的书叫《人的境况》。但是,当汉娜·阿伦特因为犹太人的身份面临着重大的人身危机的时候,海德格尔根本就不予救援,采取了一种非常冷酷的态度。有人说他胆子小,不希望盖世太保找上自己。
这里面就冒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海德格尔他的哲学是推不出纳粹的,或者他的哲学中的一部分是推不出纳粹的,但他为什么很认真地做纳粹呢?
这本书就通过对于海德格尔的生平的深挖,得出了一个结论:海德格尔的哲学里用的那些词,和他真实要表达的东西不一样。
他说,我们要从此在的本真性的决断出发,向死而生,过我们自己要过的生活,不能人云亦云。从字面意思出发,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我们要向纳粹的集权主义说不。但是,当你和海德格尔做全方位的接触,了解他的生平后,才知道,他要通过这些字眼深层地表达出对于整个商业文明的傲慢。
二十年代的时候,德国还处在魏玛共和国的阶段。魏玛共和国是一个非常短暂的共和国,是介于德意志第二帝国和纳粹帝国之间的一个短暂的宪政国家。这个国家的存在状态就是很不稳定,它的统治基础不稳定,它的很多文化受到美国的影响。因为一战以后,德国受到很多战争赔款的限制,经济很难运作。在这时,美国正好有余资投到了德国。所以,当时的德国文化是有很强的好莱坞或者百老汇气质的,尤其是流行文化。关于这方面,大家可以去看一部德国的经典影视剧叫《巴比伦柏林》,它体现的就是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整个柏林的众生相。
正在这时候,这种美式商业文化对于德国文化的入侵就引发了海德格尔的反感。所以,海德格尔所说的人不要人云亦云,指的不是我们要反对纳粹,而是说我们要警惕这种商业文化对于我们文化的入侵。同时,他还错误地和愚蠢地把希特勒的军国主义的思想视为和这样的商业文化入侵的一种对抗的力量。
我个人认为,商业文化的入侵是需要警惕的,但警惕和对抗的方式绝对不能够饮鸩止渴。他让纳粹主义来对抗这种商业文化,本身是饮鸩止渴。这就是海德格尔可能会犯错误的一个根本原因。
但是,如果我们把海德格尔对于纳粹精神上的依赖小心地裁剪掉,这一部分肯定是海德格尔哲学当中阴暗的部分,他对于商业文明和技术的批判,还是有他的价值的。我是说,他在破的方面是有价值的,但他为了寻找和这样一种商业文明对抗的方法的时候,他引入的思想资源是更有毒的一种思想资源。
所以,海德格尔他的个人生平和他的偏见的确使得他的哲学当中有阴暗的部分,但是他的哲学当中仍然是有光明的一面,只要把他的阴暗的部分以恰当的方式剔除出去。这也就能够解释另外一个哲学史现象:为什么其他的现象学家既批评海德格尔,又依赖海德格尔?就是因为海德格尔的哲学有两面性。
三、让-保罗·萨特
海德格尔关心的是存在,存在是使得你的意义得以涌现的整个外部环境当中弥漫的那种气场。我们要讲的下面一位思想家,他讲的不是存在,是要讲一个和存在相反的概念。
这位思想家叫让-保罗·萨特,大家应该听说过他的大名,他写了一本书叫《存在与虚无》。在这里,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哲学概念:虚无。这在海德格尔那里也有提,但不是那么重要。
01 虚无
虚无讲的是什么?就是这个统一的气场崩溃的过程,或者说离散的过程。萨特意识到,我们要把注意力转向我们的存在体验的另外一个方面,那恰恰是对于存在体验当中的建设性方面的消解。
为了把虚无这个概念讲到实处,我们就一定要把虚无和否定区分开来。
否定是一个逻辑学的概念。我们这个桌子上有一本《存在主义咖啡馆》的书,有一些我准备的稿子,还有一个杯子,其他应该没有什么东西了。我现在就说一句话:在这个桌子上没有孙悟空。这句话在逻辑上对不对?当然是对的。桌子上哪里有孙悟空?你觉得这是孙悟空变的吗?有什么证据呢?这是孙悟空吗?这不是。否定就是指这里没有什么。
那虚无是什么?它就不仅仅是否定。举一个例子,皮埃尔约我下午两点到花神咖啡馆来一起喝咖啡,要聊一个稿子的事。假设皮埃尔是一个图书编辑,我们要聊一聊。我进了咖啡馆,两点钟到了,皮埃尔没来,咖啡馆里没有皮埃尔。我心想,等一会儿好了。然后,等到三点,皮埃尔没来。等到三点半了,皮埃尔还没来。
“皮埃尔不会来了”,我叹了口气,“皮埃尔不在。”
这里我在说“咖啡馆里面没有皮埃尔”这句话,和我前面所说的“这张桌子上没有皮埃尔”就不是一回事,这两个语境的气场不一样。在我刚才所说的第一个语境里面,我没有告诉大家皮埃尔是谁,也没有告诉大家我要见皮埃尔,也没有告诉大家我要和皮埃尔谈论稿子。我是在毫无上下文的情况下说“这个桌子上没有皮埃尔”的。
在第二个语境当中,这些前置性的因素全部被加入了。所以,在第一个环境里面,你们听到的是句没头没脑的话,在第二个环境里面,你们听到的是个故事,这个故事本身包含着某种虚无。
所以,虚无是指什么?就是对于期待的破坏。
我在等皮埃尔,和他有事要说,但是皮埃尔没有出现,这件事很糟糕。我感受到了一种虚无感。
如果萨特要给德·波伏娃买东西,有一件特别好的貂皮大衣要一千法郎,然后萨特就把皮夹子拿出来点钱,发现只有八百法郎。他就叹了口气,口袋里没有一千法郎。这也是一种虚无感,因为他是期望在口袋里能够搜出一千法郎的,这样就可以让自己的女朋友开心一下。实际上,这种虚无感也是在我们人生中经常出现,就是一种挫败的感觉。
海德格尔的哲学没有把这个问题当成核心来处理,但是,萨特要把这样的一种人生体验作为一个核心问题来处理,就体现出了他的整个人生哲学的取向和海德格尔不一样。
也就是说,不是你决断了要做什么事情,人生就会向你敞开这个门。相反,人生会不停地打你的耳光,这是人生的真相。你在被打耳光的时候,感受到的那种脸上辣乎乎的感觉叫虚无,不是存在。
02 自在和自为
萨特还发展出了一套非常有趣的哲学术语,来描述他所面对的这个世界:一个术语叫自在,一个术语叫自为。
这两个术语来自于黑格尔,但是萨特把黑格尔的这两个术语做了一种萨特化的解读。
萨特所说的自在,指的是事物本来的那种自在的状态。举一个例子,科学规律就是自在的。人不能够改变科学规律,只能够发现科学规律。当然,人可以改变对于科学规律的描述,把这个描述变得越来越精确,但人必须要预设,科学规律它是自然存在的。比如,你要出版一本书,但是出版的编辑因为某些原因,也不一定是出于某些规律性的原因,而是一些偶然性的原因,不喜欢你这本书,这也是你没办法控制的自在。
自在就是这个世界当中我们没办法控制的,没办法改变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自为是什么?就是我们自己的自由意志,我们要做这件事,不要做那件事。我们下的各种决断中,这两个力量之间的对撞就常会产生虚无。什么叫虚无?就是你的自为被自在打脸了,你要想做的事情被外部的客观世界打脸了,这就是萨特特别关注的事。
通过自为和自在之间的博弈,自我才能够慢慢地成长出来。
所以,萨特哲学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自我是一个生成的概念。他有个概念,叫存在就是先于本质,这个哲学名言有点被误解。实际上,我觉得最好的一种解释方法是指,生成先于被标签化,也就是自我生成的过程,是先于你被标签化的。
只要你活一天,就是自为和自在作斗争的一天,你就没有权利给自己加标签,别人就更没有权利把他的标签加到你的头上。
03 自由
萨特为什么还会强调自由呢?其实,萨特想说的是,外部的世界有它的所谓的必然性,你是没有办法克服它的,你经常会被它打脸,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因此你就要消灭你的自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人经常会低估自己的自由状态。
我们这就要把萨特的生平和他的哲学结合在一起看。
萨特长得不太好看,还是斜视,德·波伏娃看上他,也是看中他灵魂当中的自由浪子的气息。如果喜欢长得好看的人的话,德·波伏娃有另外一个哲学家可以选,就是梅洛-庞蒂。为什么大帅哥梅洛-庞蒂没有和德·波伏娃成为神仙眷侣?我等一会儿讲,这里卖个关子。
萨特他是斜视,但是“身残志坚”,他并不为此所动,他也并不觉得这种身体上的缺陷是某些问题,他仍然要发挥自己的自由意志。萨特觉得,你不要低估你自己的权利,某种影响你的外表的身残也可以带来某些便利。
在二次大战爆发以后,因为他是斜视,所以他就去做了气象兵。气象兵就是打开那个气象的小箱子,抄很多数据,眼睛需要凑得很近,斜视就斜视。后来,他的整支部队被德军俘虏了。
一般人被俘虏了以后还能干什么?什么都不能干了,不能够保卫国家了,因为被拘束住了。但萨特的哲学是,永远都不要低估自己的战斗力,不要被敌人吓倒。
萨特想,德军看似很牛又怎么样,我有我的自由。然后,他就靠三寸不烂之舌和德国军官讲:“你们抓错人了,我不是法军。”
德国人说:“你不是法军吗?我们把你们一批都抓过来了。”
“法国军队再烂,也不会烂到找我这样的斜视眼当兵。你看看我有多斜视,要是你让我拿把枪来,你看我这小身板,手枪都拿不动,怎么拿步枪?法军不会那么烂的。”萨特不停地说。
德军心想:这倒也有理,一看他就是个文弱的知识分子。然后就问萨特:“你知道些什么?”
萨特说:“我知道黑格尔,我太熟黑格尔了,我太熟德国文化了,我知道歌德,我知道海涅,我还可以用德文背给你听。”
“原来你是个亲德分子。”
“可不是吗,全法国最‘哈德’的就是我了,我又‘哈德’又不会打仗,你应该把我放回去。”
“好,放了,我们也不管你这种人。”
萨特立即就被放了。这说明什么?只要你有颗追求自由之心,利用自己的身体缺陷,开动自己的小脑筋,你就有办法来解决问题。这就是萨特哲学的道理。
他并不是主张,完全可以以卵击石地和德国人打。他是主张,要用巧妙的方式和德国人周旋。但是,你首先要相信,自己追求自由的心是不能被泯灭的,否则的话,你就会把很多可能性给消灭掉了。
04 自欺
还有一种状态就是,我们总觉得我们受限了,没有办法来改变世界。这种观念就是萨特所说的自我欺骗,或者简称为自欺。
自欺就是指,比如,我这辈子就这样了,我被德国人俘虏了,只能在这儿过一天是一天,外面的防守这么严,我怎么可能逃得出去?在这个公司工作了这么多年了,我怎么可能跳槽?别的公司怎么可能要我?都说四十岁不学艺了,我四十几岁了还学电脑编程,我这不是疯了吗?
所有的这些想法都在使得大家进一步往上攀登的可能性被遮蔽了,在这里,现象学的方法就是,通过对于自由这个概念的澄清,让新的人生可能性在你人生的视野当中被呈现出来。
萨特的哲学会不会倒向一种个人主义的观点,只关心自己的自由,不关心别人的自由?不是这样的。
实际上,读这本书以后,大家会注意到,萨特和另外一个存在主义的朋友加缪有很严重的分歧。
加缪是萨特的好朋友,后来闹僵了。他也主张个体自由,和萨特观点也差不多,但为什么他和萨特闹僵了?因为他发现,萨特对于个体自由的主张是有条件限制的。
萨特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可能就是二次大战给他的一个巨大的精神打击。在德国人的统治下,法国人过得战战兢兢,尤其是文化人,还要受到非常严酷的纳粹的新闻检查和文艺检查,日子都过得非常难受。好不容易盼星星、盼月亮,把盟军盼来了。所以,他就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个体自由如果要达成,还是要通过集体的力量。
举个例子,萨特一个人他斗不过纳粹,还要靠组织。组织是什么?就是各种各样的反对纳粹的抵抗组织。抵抗组织单打独斗的,能够打得过纳粹吗?还不行,要靠盟军。晚上会偷偷派一架飞机趁着夜幕,飞过多佛尔海峡,在法国的某些联络地点把武器弹药扔下来,或者把一些重要的人物给接走。如果盟军的补给断了,游击队的武器弹药就会跟不上来,所以大家都得帮大家的忙,都要服从组织性、纪律性。
05 萨特和加缪的分裂
因此,萨特的哲学就引向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他明明是一种主张个体自由的哲学,但他觉得组织性、纪律性也是需要的。
于是,他对一些事情的态度就和加缪不一样。比如,在二战结束以后,很多法国的亲德分子都被新政权审判了,其中有些人就被判处了死刑。面对这样的行为,萨特和他的女朋友德·波伏娃都支持新政府镇压这些坏蛋,谁叫他们背叛祖国。
而加缪就不这么看,加缪说,你这样为了杀死这样的一些法国同胞而鼓与呼的行为和纳粹有什么两样?两个人就因此闹掰了。加缪认为,你的这种人道主义是有问题的,你在这个地方就支持了国家主义。
但是萨特认为,我支持国家主义是因为,必要的暴力是为了保证大家的自由。
但是我要说一句,很明显,萨特的哲学并不是倒向一种民族主义。他支持法国政府,反对这些纳粹分子,这些犯罪分子不一定是德国人,有些是倒向了纳粹的法国人。他之所以支持法国政府这样做,仅仅是因为他反对纳粹,而不是因为他天然地支持法国政府,他不是个民族主义者。
在五十年代的时候,在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当中,他就跳到了法国政府的对立面。
1954年,法属的阿尔及利亚爆发了摆脱法国殖民统治的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这场战争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一直到1962年,阿尔及利亚才正式独立。法国为了镇压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事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很明显,在这件事情上,如果做一个真正支持法国政府的人,是应该反对阿尔及利亚人的。而萨特是这样想的,按照他的哲学学说,阿尔及利亚人当然有权利自由地决定他们的地位,法国人不应该去镇压他们。所以,他这时候就和法国政府唱了一个对台戏。
我们都很明显地看到,萨特的这个行为是和他的整个哲学观点是一以贯之的。他的政治观点有时候会跳来跳去,今天支持法国政府,明天反对法国政府,但是,他是根据具体事情来说的。所以,萨特给人的感觉是,他战后的观点经常多变,但这个多变背后的道是不变的。
上面,我们已经说了很多关于萨特的故事,下面我还是得匀点时间来说说他的女朋友德·波伏娃。
四、德·波伏娃
德·波伏娃1908年生,1986年逝世。德·波伏娃除了存在主义哲学家这个身份以外,还有别的一些很重要的身份,其中最重要的是女权主义者。
她和萨特是神仙眷侣,很小就认识。萨特来自于公务员家庭,是正儿八经的巴黎人。波伏娃和萨特一样,她也是巴黎人。不过,她不是公务员家庭,她是来自没落的资本家家庭。他们家本来是资本家,她也受过非常良好的教育,但后来因为生意上的一些失败就没落了。房子越住越小,越住越逼仄。
因此,她能够变成个女权主义者,这和她的家庭、人生是有关联的。
家道中落以后,这种家庭对女孩的养法就不一样了。如果家境还是非常殷实,这个女孩子就很可能会学琴棋书画之类的,因为这就可以提高她在婚姻市场上的资本。但如果家道中落了,家里人的观点可能就会发生变化:这时候你得自己谋生了,你要做好思想准备。后来,她就去学了一些实际的学科。所以,德·波伏娃是学理工科出身的,她理工科的基础非常好。
在索邦文学院读书的时候,她认识了她未来的另外一半,就是让-保罗·萨特。在经过反复地遴选以后,她在其他的男性之间,就决定要和萨特在一起。
德·波伏娃写了很多的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第二性》。这可以说是第一部非常系统化的女权主义的著作,发表于1949年。
显然,她的思想和她男朋友萨特的思想是有关联的。萨特的哲学观点是,他认为,我们的自为的存在就是自由选择的过程,是我们人生当中最宝贵的体验。但是,四周的人不理解我们,经常会对我们进行压迫,这种压迫就会使得一些我们不想得到的标签莫名其妙地落到了我们的头上。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他就有一个名言,叫“他人即地狱”。就是指别人不尊重你的自由。
萨特的这个观点就影响了德·波伏娃,但德·波伏娃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她站在女权主义者的角度重新生发了萨特的思想:女性就是一个被男权文化标签化的他者,男人是按照自己的观点来定义女性的。
比如,我们都会发现,女性的服装相对来说比较麻烦,特别是在十九世纪。现在其实好多了,很多T恤衫男生也能穿,女生也能穿。女生穿西装现在很正常,很多人都觉得女生穿西装很帅气,我也这样觉得。但是,如果在十九世纪的那种上流社会,女孩子穿的那种衣服简直像受刑,有束胸的衣服,有束腰的衣服,还有要几个女仆在旁边拉的衣服,看上去像是被腰斩。
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什么女性要穿成那个样子?就是要把自己玩偶化,取悦于男人,让男人觉得女性就是一个棋子、一个玩物。但是如果我们有一个哲学家,她本身就是女性,本身就学过现象学,本身就是受过黑格尔哲学、胡塞尔哲学,特别是萨特哲学的熏陶,她就会发现,我们要站在女性的体验角度重新写出一部新的意识成长史,这个意识成长史和男性的视角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顺便就说一句,关于个人的意识成长史,历史上有部名著,就是法国思想家卢梭写的《爱弥儿》。《爱弥儿》大多数篇幅是站在男性的意识来讨论小男孩的意识的成长,他讨论到了小女孩,但篇幅相当少。这就是男性的傲慢。
波伏娃她的想法是什么?我打一个比方,就是男性和女性可能就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当然,这只是个比方,不是真的很严肃地这么说。女性她经历的精神蜕变更像是昆虫。我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我是指在不同的阶段,比如从幼虫到蛹,到成蛹,到蛾子,这个变化的过程跨度非常大。这里面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的体验,都是被男性的作者所系统性地忽略了。
所以,德·波伏娃就开始处理这样的差异。
在这本《第二性》的后半部分,德·波伏娃就从婴儿开始,主要是女婴,专门讨论了一个典型的女性的一生。她就得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名言,这个名言就是说:一个人并非生下来就是女人,而是逐渐长成了女人。
也就是指,她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的裂变是非常大的,这个精神的裂变往往是外部的社会不停地灌输给她女性是什么样子的,她就要按照这种外部的社会期待来调整自己的身心。比如小朋友,听到的各种各样的童话故事本身就是一种暗示。王子救公主,公主被王子救,倒不大听到公主去救王子的故事。
这个暗示就是,女性是一个被动的角色。哥哥、兄长、父亲、你未来的丈夫,是你真正命运的主宰者。这些童话已经在进行这样的暗示了。那么长大以后,女性就知道了,她要举止谦和,要得体。男孩们则可以跑、抢、爬,斗蛐蛐、爬树也都是可以的。但是,女孩要跑就有麻烦了,当她穿着漂亮的连衣裙跑的时候,妈妈就会在旁边喊:“玛利亚,不要跑那么快,这裙子是新买的,很贵的,要三百法郎。”她就会停下来了。
相反,男孩跑的时候,就没有受到如此明显的约束。
也就是说,关于女孩应该成为怎样的一个女孩的定义,甚至使得女性的空间范围都受到限制了。你的两条腿本来可以跑得很快,现在你不允许被跑得很快,所以你能看到的世界在空间上就受限了。
萨特哲学的核心思想我们都已经非常清楚,就是要把自我给解放出来,特别是要把大家从自在束缚给大家的种种的教条当中解放出来。按照同样的理论,德·波伏娃的人生哲学就是,要求女性也解放出自己。
德·波伏娃告诫所有的女同胞们,不要被男同胞们的那一种吓唬给吓倒,说女人就必须得这样,必须得那样,其实,女性是有发展自己的职业空间的充分的可能的。
就比如说,老公和老婆两个人都盯着电视看新闻,看完新闻以后又看一部电视剧,然后,老公就淡淡地对老婆说了一句:“该去洗碗了。”
老婆说:“为什么洗碗?”
老公说:“玛丽亚,你是女的,你要尽妻子的义务。”
她说:“你难道没有手吗?你不会洗碗吗?”
“但是我很累了,玛丽亚。”
“但是我也是上了一天班,我的工作的时间也不比你短,工资也不比你低,为什么现在我需要洗碗?”
这就是个很好的应答,就是女性自己要试探这种可能性。因为每个人的自由时间都是有限的,你如果把太多时间花在洗碗上,你就不能够做自己的事情。比如想做瑜伽。但是,男性的自由也是需要重视的,男性一天到晚干这件事,他也没办法做更多的工作。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得到一个相互妥协的结果。
当然,我这里指出的是德·波伏娃对于婚姻的一些看法,但她本人的确是不太相信婚姻的,这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她为什么不相信婚姻呢?我前面这个梗已经埋伏了很长时间,我现在要把它抖落出来,而这个梗是和梅洛-庞蒂有关的。
五、梅洛-庞蒂
梅洛-庞蒂也是在年轻的时候就和萨特、德·波伏娃认识了。巴黎是个很神奇的城市,很多人年轻的时候都彼此认识,长大了以后还都成为各个领域的翘楚。这也是一个非常充满英雄色彩的时代。
01 梅洛-庞蒂的性格
和斜视又长得很难看的萨特相比,梅洛-庞蒂的颜值是没问题的。我来读一段这个文章里说梅洛-庞蒂的话:
每一个认识梅洛-庞蒂的人,都觉得他身上散发着幸福的光热。德·波伏娃一开始也感到了它的温暖。她一直在等待着有个人能够让她倾慕,现在看来,似乎梅洛-庞蒂就可以。而且她还曾一度认为梅洛-庞蒂就是做自己男朋友的料,不过梅洛-庞蒂的那种淡定的态度,让性情偏向于好斗的德·波伏娃感到有一些不安。她在笔记本上写道,梅洛-庞蒂的大毛病在于“性格不激烈,而上帝之国是为激烈之人而准备的。”
这也没有什么狗血的情节,好像就是指德·波伏娃她性格比较激烈,所以两个人没走到一起,这也是很正常的事。不是,后面出现了一件事情,不是让她对梅洛-庞蒂失望,是让她对婚姻失望了。
梅洛-庞蒂基本上是被教育成一个乖乖的好孩子,很听妈妈的话,很听爸爸的话,是个典型的中产阶级的标准的好男孩。他和一个女孩子伊丽莎白拍拖了。但是,他和伊丽莎白最后没有走到一起,是因为出现了一件很狗血的事情。
伊丽莎白的妈妈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不希望梅洛-庞蒂和伊丽莎白走到一起。因此,她就叫梅洛-庞蒂去和自己的女儿分手。
梅洛-庞蒂说:“不干,凭什么?”
伊丽莎白的妈妈就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她说:“我现在有一个使得你不得不中断这场感情的理由,我现在要把这个理由说出来。你如果不这么做的话,我会让你们家族身败名裂。”
他说:“你凭什么?我们家族怎么身败名裂了?”
“就是你的妈妈在你的爸爸之外,还有别的男人,你的兄弟姐妹中的某一个不是你爸爸的孩子,而且我有证据。”
梅洛-庞蒂一听就慌了。他觉得自己妈妈和爸爸的名誉是件很重要的事情,而且他也有个妹妹现在马上要结婚了。如果这件事在巴黎社交圈传开的话,他的妹妹会受到影响。于是,他就立即和伊丽莎白说拜拜了。伊丽莎白颇受打击,觉得这个男人太不像话了。
但是,这并不是因为梅洛-庞蒂是渣男所以才和她分手,而是梅洛-庞蒂想做百分百的好男人。对他来说,就是四面八方的关系都要维稳,包括和自己的父母,和家族。所以,他和自己的女朋友分手了。而伊丽莎白要找人哭诉,伊丽莎白找到了她的一个闺蜜,这个闺蜜恰好就是德·波伏娃。
德·波伏娃知道这一切了。
实际上,德·波伏娃对于梅洛-庞蒂的选择感到非常失望,她觉得这就是资产阶级的伪善道德的体现,她决定要和这样的人一刀两断,所以她对梅洛-庞蒂失去了幻想。
我们已经在梅洛-庞蒂对于婚姻的态度的问题上,看到了梅洛-庞蒂是个追求四平八稳的人。让他为了自己的爱情破坏整个家庭的幸福,影响到爸爸、妈妈、妹妹,他觉得不行。梅洛-庞蒂的哲学也是这样,他是现象学家,某种意义上也是属于存在主义者。他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虽然是从体验出发的,但它是一种四平八稳的现象学,并不那么强调个体的自由,而是强调人和世界之间相互融洽的关系。
02 肉身哲学
他的这种哲学就称之为肉身哲学。也就是说,他要讨论肉体,肉体恰恰是个体的灵魂和外部的世界得以交换的窗口和渠道。
他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也是受到了胡塞尔的影响。胡塞尔的晚年被破坏了以后,还在继续进行哲学研究。那时,哲学研究的很多手稿在德国留着都不安全了,因为德国已经是一个对犹太思想家很不友好的国家,他就通过一些朋友把这些东西藏到了比利时的鲁汶大学。很不幸的是,之后整个欧洲大陆也被纳粹给占领了,所以,比利时鲁汶的这些手稿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但是经过很多人的千辛万苦的努力,这些手稿留下来了。
梅洛-庞蒂非常幸运地看到了这些手稿中的一批,发现在一些当时还没有出版的手稿里面,胡塞尔已经开始讨论对于肉体的现象学分析的问题了。梅洛-庞蒂深受鼓舞,就决定沿着这个哲学方向继续往下走。
顺便说一句,梅洛-庞蒂是巴黎交际场上的舞蹈明星,他非常喜欢跳舞,舞技绝赞,我这里所提到的所有的思想家里面跳舞水平最高的应该是他。所以,他对于自己的身体的协调性也是非常有自信心的。因为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写的一个哲学,就体现了一种健康的关系。对于自己的肉体的能力的自信,这和他自己在巴黎的舞蹈的交际场上所体现出的自信是相互映衬的,所以,他的哲学里面多少就能感觉到一种肉体的美。
这样的观点体现在他的一部最重要的哲学著作《知觉现象学》里面。《知觉现象学》的核心观点就是理解一个外部的事物,它并不是一个理智的活动,或者它并不纯粹是个理智的活动,它也不是个被动的感觉的活动,而是一种主动的进取的活动。
我要了解这个杯子的远近,就要拿出这个手去触碰它;我要了解这个杯子的硬度,我会去敲敲它。小朋友,尤其是婴儿,小婴儿接触外部世界的一开始,他喜欢去舔。所以,婴儿的哲学教条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我舔故我在”。他要通过舌头和外部事物之间的接触,了解外部世界的质地。
这是一个你的主观的肉体的卷入和外部环境的反馈之间的共谋,通过这种共谋,我们的大脑才能够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正确模型。甚至,关于这种纵深的了解,需要双眼视觉的参与,双眼视觉又需要头部的移动和身体的移动作配合,这样我们才能够大致地判断出这个事物离我们的距离有多少。
所以,知觉本身是肉体主动参与的世界,通过参与世界我们才能够理解,海德格尔所说的上手状态是什么,我们怎么能够让这个钉子敲到该敲的地方,并熟练地使用榔头。
在这个地方,梅洛-庞蒂也进一步地拓展了海德格尔的哲学。他认为海德格尔讲的是对的,我们是有上手状态。但海德格尔的上手状态是怎么来的?是练出来的。关云长拿青龙偃月刀把华雄斩了,那肯定是上手状态,但是你打死都不会信,关羽第一次拿刀的时候就这么顺。因为他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这种人刀合一的境地。
而且,我们的知觉也伴随着一种本体感受。
本体感受是一个专用的术语,它的意思其实不难理解。比如,你如果有一个地方痒了,你自己就会去抓,你绝对不会因为你看到了你在抓自己的背,然后由此推论说,你现在之所以抓你的背,是因为你现在很痒。不会这样推理。你的这个痒,就是你的本体感受。
这种敏感和复杂的本体感受,是以前的现象学家的分析的力有不逮之处。所以,胡塞尔、萨特在这方面的分析,恐怕都没有梅洛-庞蒂那么精细。
他和海德格尔的哲学的相比,海德格尔的哲学会把一个上手状态,我和锤子水乳交融的这个状态,当成是一个当然的状态来加以讨论。但是很明显,梅洛-庞蒂会认为,这个状态的达成需要肉体和外部环境进行反复的博弈。
梅洛-庞蒂的哲学和萨特的哲学也是有很大的差异,因为萨特的哲学它强调的是自在对于自为的压迫,和自为对于自在的反抗。所以,在他的哲学里面,个体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都是比较紧张的。但是,站在梅洛-庞蒂的立场上来看,这两者之间应该是有一个比较协调的关系,他更愿意把这个注意力放到它们的协调的一面。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整个梅洛-庞蒂的政治哲学的保守性比较强,并不像萨特的哲学那么激进。
为了解释个体的意识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他用了比喻,非常有趣。
个体的意识是什么?就是世界的一块皱褶。就好像是有人故意弄皱了一块布,有一个小小的小山坡一样的东西凸起来了。这就是你的意识。
这个隐喻是什么意思?就是如果有块布上面有个皱褶,这个皱褶和皱褶以外的这些布的关系是连续一体的。所以,你的意识是和世界连续一体的。当然,你的意识有它的特殊性,但是你不能够割裂这个世界来看待你的意识,肉身就是这样一个你的意识和外部世界进行沟通的桥梁。
同时,梅洛-庞蒂还说了句特别有意思的话:“布上皱褶的特点是什么?你重新把布抖一抖,这个皱褶就不见了。”
这就意味着,只要外部环境一变,你的意识状态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就构成了自我的两面性:一方面它有它的特殊性,它是个皱褶。他在别的比喻里面还把自我比作是世界的裁缝师,是故意在某块布上临时折出来的一个小口袋。但是这个口袋很容易被摧毁,这就使得我们的个体隐私性具有两面性。
这个两面性就体现为,有一部分东西是我自己知道的,另外一部分东西是向别人敞开的,隐私本身就处在隐蔽和敞开的两面性之中。
甚至,这种复杂的关系还体现在左手和右手之间的关系。左手和右手都是我的,但即使在左手和右手之间,也有一种感受性的不对称的感觉。想想左手摸右手的感觉,再想想右手摸左手的感觉,你明显地感到,被你摸到的另外一只手是你的身体的一部分,因为你的另外一只手同时也感到了它被摸。你去摸书,感觉就会不一样。书不是你身体的一部分,所以你不会感到你被摸。
我们把这个故事再放大。当我们感受到一个东西的时候,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世界和我之间的一种关联。比如我在摸这个书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说,很可能也是世界中的两个部分发生了关联。只不过对于这样一个渺小的我来说,我和这个书之间没有一个直接的神经通道,所以我不会感觉到书是我的一部分。但这是不是存在着一种可能性呢?这是梅洛-庞蒂没有展开的,是我自己在读这一段时想到的。
如果有一种新的技术能够通过物联网,使得这种电磁信号与我大脑里面的电波都可以联系在一起,是不是将来我们在摸这个书的时候,会得到那种类似于我的左手摸右手的感觉?这种可能性应该说是开放的。但是如果这种可能性实现的话,这基本上仍然是在梅洛-庞蒂哲学的预报之中。
梅洛-庞蒂的哲学我们就说到这里为止了。现在,我们就对《存在主义咖啡馆》的内容进行一个总结:
第一点我们必须要指出,存在主义是一种站在个体存在的视角对于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的学问,它和现象学有很深的关联。但是,每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看到的东西不一样,所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也就是这个意思。
海德格尔要追求的是个体的本真存在。在这个过程中,他要通过向死而生的机制来悬置众人的判断。然而,他也有他的问题,当他悬置众人的判断的时候,他可能会把自己的一些私见放进去,并且悬置一些公认的道德常识。这可能就解释了他为什么最后会和纳粹有一段让人难堪的纠葛。不过,海德格尔对于技术问题的评论具有两面性,如果把他对于技术问题的批判性评论当中,可能的那种亲纳粹的思想剪辑掉的话,他余下来的这些思想仍然具有它的积极意义。
萨特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想法和海德格尔有所不同。他更重视的是,个体意识怎么样在和外部环境的博弈当中变成一个更加具有清楚结构的形态,特别是,他关涉到了自在和自为之间的关系。因此,这样的一种哲学使得他比海德格尔更加重视偶然性在整个生存的架构当中所起到的作用。有意思的是,这样的一种哲学并没有使得萨特走向一种绝对的个人主义。相反,他还是愿意在他的哲学框架当中重建欧洲近代启蒙主义的道德理想。比如,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并且在这种相互尊重中建立起特定的社会框架。这是因为萨特意识到个体的自由是相互的。你要保障自己的自由,也要保障别人的自由。如果大家的自由都要保障,就需要一定的客观的社会架构。
波伏娃的观点则是用萨特的哲学,发展出了一种女权主义的思想。女性意识的这种自为的存在与男权社会的自在状态之间的斗争成为了她的思想要点。她的哲学思想对于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基于肉体存在。他把世界和肉体之间的关系打通,把肉体看成是世界当中的一个皱褶,这就导致了某种意义上的折中主义。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梅洛-庞蒂的整个人、哲学和政治倾向,相对来说都比较走中庸之道。
最后一句话,存在主义的价值是什么?就是要忠诚面对你的感受。你喜欢一个人是否喜欢,不要问爸爸妈妈,问你自己的心;你是不是喜欢这个行当,不要问你的领导,也要问问你的心。
海德格尔的追问是:你追求的人生真是出于你的本意吗?不要人云亦云。
萨特的追问是:今天你是不是又自我欺骗了?明明你还是可以按照自由的意志再往前走几步的。你是不是又放弃了自己的自由?
德·波伏娃的追问,当然主要是针对女同胞的:女性们,今天你又成为了男性的标签和玩物了吗?
梅洛-庞蒂的追问是这样的:朋友,你的肉体真的告诉你,你喜欢这辆豪车吗?或者你仅仅是为了炫富,让别人开心而买这辆车呢?
最后,这些问题会产生千千万万种的变种。我希望大家以后在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的时候,把上述的几个问题拿出来问一问,看看自己要选择做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事。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好听大气的咖啡厅名字推荐(存在主义咖啡馆)》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