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养殖方法(成活率提升至80以上生态一体化模式绘就牛蛙绿色养殖新图景)

牛蛙养殖方法(成活率提升至80以上生态一体化模式绘就牛蛙绿色养殖新图景)

隆英光 2025-10-03 游戏 11 次浏览 0个评论

在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观星农业数字化渔业养殖基地(以下简称:观星基地),观星(肇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源头育种创新、低密度生态化养殖、菌藻协同尾水处理为核心,构建起融合生态防控、尾水高效处理循环使用和产品分级的牛蛙生态养殖模,使牛蛙成活率提升至80%以上,药残检测合格率98%以上,并已在广东、湖南、广西、安徽等主产区带动数百户养殖主体增收,描绘了一幅生态与效益并重的现代农业画卷。

成活率提升至80%以上!生态一体化模式绘就牛蛙绿色养殖新图景

遮阳控温与低密度养殖,合理配置构筑牛蛙健康养殖生态圈

夏日午后的阳光落在地面上火辣辣的,但走进观星基地牛蛙养殖区,竟然一点也不闷热。只见随风飘荡的黑色的遮光膜之下,一排排标准的养殖池整齐排列,清澈的水流在池中潺潺流淌。养殖池被划分为多个功能单元。一些养殖池是不同时期的蝌蚪;一些养殖池养殖着成蛙;右侧的池子里则是一些亲本和后备亲本。

成活率提升至80%以上!生态一体化模式绘就牛蛙绿色养殖新图景

在成蛙养殖区,牛蛙或静卧池底,或在水面上欢快地跳跃,生机勃勃的景象令人眼前一亮。与传统高密度养殖场的逼仄环境不同,通过科学的低密度分区设计,这里闻不到刺鼻的异味,反而显得环境洁净,成蛙跳动间更展现出良好的活动空间。“其实牛蛙不是黑乎乎的,它们在优质环境之下养出来时体色是偏青黄色的;雌蛙体色偏青,雄蛙体色偏金黄、鼓膜很大,求偶时会发出响声。”

“牛蛙虽然是一种可以耐35℃高温的动物,但它其实在水温31℃时就非常容易生病,生病了,就很容易导致药物滥用。所以降温也是牛蛙养殖需要考虑的,比如铺设遮光网,”观星基地牛蛙课题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的养殖区每天都有进行温度监控,水温常年保持在20~28℃左右,牛蛙就不容易生病。”

成活率提升至80%以上!生态一体化模式绘就牛蛙绿色养殖新图景

成活率提升至80%以上!生态一体化模式绘就牛蛙绿色养殖新图景

雄蛙(上图)和雌蛙(下图)成蛙

生态养殖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密度控制,该负责人指出,“但也不是密度越低养殖效果越好。就牛蛙的习性而言,它需要有活水和活饵,若是密度太低,饵料投下去没什么响动,它们就倾向于不摄食。”

因此,密度设置既要考虑摄食驯化需要的养殖密度,又要兼顾高密度养殖带来的危害。目前,根据放养规格的不同,观星基地将养殖密度合理控制在90只~300只/㎡。浅水式牛蛙养殖时,50克规格的牛蛙投放密度是200~300只/㎡;50~100克投放密度为150~200只/㎡;100~200克投放密度时90~150只/㎡。

“分区养殖,异位处理”,菌藻一体化工艺实现绿色防控

除了密度控制,保持养殖环境良好还离不开水处理。“传统的牛蛙养殖密度太大了,加上蛙的排泄物、残饵等都在水体里,很容易导致水质变差。”该负责人介绍观星基地的牛蛙养殖水质处理,“我们采用‘分区养殖,异位处理’技术模式核心原理,养殖尾水经过多级生态池塘净化再回到池塘循环使用,实现零排放。”

“牛蛙是两栖类动物,它的蜕皮量是非常大的,在整个养殖周期里,牛蛙平均蜕4~5次皮。1000斤的牛蛙,一天能脱下含水的蛙皮约有3~5斤,若一个养殖场有几十万斤的牛蛙,蛙皮不处理造成腐败,对水质以及养殖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可怕的,”该负责人说,“为此我们在进行尾水处理的时候,就特设了这个蛙皮收集区,回收的蛙皮处理后可以用于草木育肥、饲料原料以及功能性产品开发等。”

成活率提升至80%以上!生态一体化模式绘就牛蛙绿色养殖新图景

现场可见,比蛙池面积大五倍的尾水处理池种满了水草,里面游荡着一些清洁性的杂食性鱼类。尾水流过,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们开始了忙碌的净化工作。

该负责人介绍,水处理的整个过程是:蛙池流出的水进入蛙皮收集区,完成初步过滤后,流入双沉淀池、生态净化池池塘进行沉淀和净化处理。之后经过好氧菌藻氧化沟,好氧菌通过与藻类相互协作,形成一个高效的生态系统,将水中残留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被藻类吸收利用,经过这一系列复杂而精密的处理流程后,尾水最终回归清澈,通过回水渠池重新流入养殖区。

“一开始有养殖户不能接受养殖区与尾水处理区需要1:5的比例,在正常养殖无病害的情况下,这个模式确实会比传统高密度养殖的成本高出一到两成,”该负责人坦言,“但使用生态模式能显著提升存活率到80%左右,且表现稳定,真正算账的话也不会‘亏’。”

经过三年实践,牛蛙养殖“生态防控+尾水高效处理循环使用”一体化模式已在广东、广西、安徽、湖南等地推广应用,涉及养殖户数百户,养殖面积达2000亩以上。其中,规模化养殖场占比 30%,中小规模养殖户占 70%。在生态效益方面,化学药物使用量减少95%,年节水超300万吨;经济效益上,带动了养殖主体增收,使其单位面积产值提高30%,让养殖主体对转型生态养殖增加了信心。

成活率提升至80%以上!生态一体化模式绘就牛蛙绿色养殖新图景

从源头把控,联合育种打造速生、抗病力强优质品种

农以种为先,良种亦是牛蛙产业发展逃不开的话题。该负责人透露,相对于别的水产品,牛蛙在良种创制已经相对落后,存在亲本群体资源量较低、近亲繁殖多,苗种供给不稳定等问题,

为此,从2022年开始,观星农业通过与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创新中心等科研院校合作,一边开展本地选育工作,提纯复壮,保留适应本地环境与市场需求的优良性状,每年更新亲本比例不少于 20%,确保种群遗传性能稳定且不断优化;一边借助院校的科研资源进行品种选育,如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筛选出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肉质鲜嫩的牛蛙优质品种。

成活率提升至80%以上!生态一体化模式绘就牛蛙绿色养殖新图景

“根据之前我们做的市场调研,牛蛙的优质种苗的市场缺口还有很大。目前基地里大概有20000只种蛙,还有一些后备亲本。今年的第一批亲本成蛙都已经完成了繁育。孵化出的牛蛙蝌蚪苗,除了用于后续的选育,还可直接销售以及成蛙养殖。初步估算到今年第二季度终结,出苗量应该能有2000万尾。”

此外,该负责人还透露,“实际上,全国尚未有一家牛蛙的良种场。所以接下来观星基地将会继续建设标准化基地,打造牛蛙的省级良种场,进一步助力牛蛙产业生态环境的绿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严格质量管控与成品分级,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除了在源头的“种”和“养”上下功夫,在后端,观星基地也在进行牛蛙的口感品质提升研究。该负责人表示,通过他们的生产实践发现,通过优化饲料营养配方,延长养殖周期至 6~8个月,可以使牛蛙肌肉纤维充分生长,肉质紧实有弹性。在屠宰加工环节,低温保鲜、速冻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最大程度地锁住了牛蛙的新鲜口感与营养成分。

为了进一步助推牛蛙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满足不同消费层次市场需求,观星基地也在着力推动将成品牛蛙分级,以提升产品附加值,将其推向高端市场。“优质产品优价,才能保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健康生态养殖模式从业者的利益,增强牛蛙养殖信心。因此,我们建议依据牛蛙感官、品质、药物残留等指标,将成品牛蛙分为特级、一级、二级。特级牛蛙酮体比>48%,大腿比>27%无缺陷个体,无药物残留;一级牛蛙酮体比45%~48%,大腿比24%~27%,几乎不含药物残留;二级牛蛙酮体比<45%,大腿比<24%,药物残留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这样不同等级牛蛙就可以进行分类包装,按质论价销售。”

成活率提升至80%以上!生态一体化模式绘就牛蛙绿色养殖新图景

负责人还指出,牛蛙的质量管控要贯穿始终,无论是前端种苗、养殖、投入品管理还是市场后端。如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养殖过程中安排专人负责养殖全过程记录,设立水产品检测室,配备了专业的检测人员,“目前我们的检测项目涵盖了氯霉素、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磺胺类、地西泮等多种药物残留指标。”

她表示,只有经过严格检测且合格的牛蛙,才能获得走向市场的“通行证”,“我们还可以同为每批次出栏牛蛙赋予唯一身份标识二维码,扫码即可获取该批次牛蛙养殖全过程信息,包括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质量检测报告等,确保每一批次出栏的牛蛙都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记者:罗茵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牛蛙养殖方法(成活率提升至80以上生态一体化模式绘就牛蛙绿色养殖新图景)》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