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队拿了第一名,奖金和孵化名额都到手,B队是亚军,C队意外出局。
颁奖台上的画面看起来很平静,握手礼一走完,台下就有人低声讨论,有人掏手机录视频,现场氛围从热闹慢慢转成了碎碎念。获胜队的领队上台,声音不大但话很清楚:按计划推进。下面有记者追着问项目进度,回答里带着几句早就练过的口径,听着不像即兴。相比之下,B队的领队在台下反复翻看自己的PPT封面,表情像是在回放刚才那几道评委问得比较犀利的问题。
评委里还有两位在颁奖结束后继续交换意见,说B队的单项测算不够严谨,核心假设偏乐观。有人在旁边轻声用了“黔驴技穷”这个词形容他们的答辩——听上去刺了点,但确实切中要害。回到答辩里那个关键时刻:B队的Demo在第六分钟卡住,项目经理慌得乱按键,有人从台下递上备用笔记本。评委直接追问运营成本和拉新成本的具体数字,B队报出来的只是一个模糊的区间,现场测算环节被逼得没了底气。接着评委又问合作壁垒、技术门槛和数据来源,回答里老是出现“我们正在做调查”“还在对接合作方”这类话,听得出来准备不充分。
A队那边就不一样,技术和数据都交出来了:有明确数字,还有一个小规模流量试验的结果,评委看了点点头,问延展问题时他们也能马上接上话,后续计划说明得清晰。比起台上那句响亮的口号,A队把数字和逻辑都串通了,这让评审更放心。B队的品牌设计被评委调侃成“黑牛白角”,意思是外形看起来像头黑色的牛,但角却是白的,不太协调——评委说这话的时候,其实更在批他们的定位和传达不一致:台词讲得挺好听,可商业模型那页跟口号没搭上。
把视角再放宽一点看,整个赛事从报名开始就热闹。主办方是市里一个创业促进机构,初赛从八十多支队伍筛到二十强,半决赛再筛到十强进决赛。评审阵容是三位投资人加两位行业专家,评判重点放在市场前景和团队执行力,特别看商业可复制性和现金流的可持续性。A队的优势在于早期就做了小范围用户验证,团队分工明晰;B队则是三个人的创意组合,技术外包,市场假设多靠对标同行推演。
准备阶段的细节也很关键。A队每次练习后都收到了导师逐条的修改建议,尤其是金融模型那页被反复打磨;B队更多把精力放在故事包装上,练得像背台词一样,Demo稳定性没有排在第一位。赛前还有人帮他们调试代码,临场时有队员因为堵车晚到,大家忙得有点手忙脚乱。后台的这些小插曲,最终都会反映在台上:时间表被精准控制到每队十五分钟(十分钟路演、五分钟问答),所以一旦薄弱环节被点到,立即放大。
赛场是市文化中心的会议厅,舞台上挂着主办方横幅,观众约三百人。音响偶有回声,灯光有时候把小屏幕照得字不太清楚。主持人把流程管得紧,哪怕是细微差错也容易被抓住。赛前一晚有媒体在走廊里和几队聊,几个小段子被记录下来:有人在白板上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被旁人笑说太老套;另一个队的群里常说“蜗步寸进也堪夸”,这话成了他们的备战口头禅。赛后这些话变成了几条轻松的花絮,也让比赛多了点人情味。
往回看每支队伍的起点不太一样。A队的两个创始人曾在同一家公司做类似事,知道痛点,项目从内部流程改进演化而来;B队的想法来源于一次消费者访谈,大家觉得市场表达上可以更好看更吸睛,于是把视觉和体验放在前面。有人请了行业顾问,有人把数据分析外包,队伍里每一个选择最终都会在答辩时显现出不同的脆弱点和强项。
半决赛时A队做过一次小规模商业化尝试,数据不大,但方向一致,到了决赛就像有个压舱石。B队靠舞台表现和故事打动了评委,走进决赛带着舞台优势,但一旦被问到数字化和可复制性,他们就显得空洞。赛后几位导师回头点评,也用了“黔驴技穷”这样直白的说法,意思是表面功夫做得漂亮,可没有后招。
比赛结束后,第二天几个队还在群里互相点评演讲视频,发改进建议。有些人把这次当成必须经历的步骤,开始重做商业计划书;也有人半开玩笑地说“别做黑牛白角那种设计”,提醒团队外在和内在要对上。比赛只是一个节点,很多东西得在日常里慢慢补回来。第二天的聊天记录里,有人在丢出自己复盘的截图,有人把评委的问题逐条列出,还有人在说着下一步准备去找的合作方联系方式。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点点头类似词语(291成语内涵分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