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老的四字成语(汉语成语详解122老奸巨猾)

带老的四字成语(汉语成语详解122老奸巨猾)

侨纵 2025-10-04 手机 1 次浏览 0个评论

一、释义

1. 拼音

lǎo jiān jù huá。

2. 结构

联合式成语,由"老"(阅历深厚)、"奸"(奸诈)、"巨"(极其)、"猾"(狡猾)四个字(语)素构成。

3. 原义

形容阅历深厚且手段极其奸诈狡猾的人。

4. 引申义

指表面忠厚、实则城府极深,善于权术迷惑他人的人物形象。

汉语成语详解1-2-2《老奸巨猾》

5. 现代扩展

除形容个人外,也可用于描述机构或群体的狡诈行为。

6. 感情色彩

贬义,带有强烈的批判性。

二、渊源(历史背景)

1. 成语雏形

成语雏形可追溯至唐代李林甫时期。作为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李林甫以"口蜜腹剑"著称,表面谦和实则阴险,成为"老奸巨猾"的典型代表。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揭示了这一成语在唐代官场权斗中的生成语境。

2. 词义定型

宋代官僚体制的复杂性促进了成语的定型。《宋史·食货志》记载赋税改革时,将反对者描述为"老奸巨猾,匿身州县,舞法扰民",展现了其在宋代公文中的批判性使用。

这一时期,成语开始从描述个体转向批判官僚系统中的群体性狡诈行为。

3. 形象深化

明清小说如《西湖二集》《快心编》等,将"老奸巨猾"形象文学化。明人周楫描写"积年书吏"时称其"真乃老奸巨猾,还要把官府置之掌握之中",反映了当时吏治腐败的社会现实。

4. 隐喻发展

鲁迅在《花边文学》中以"阿瞒老奸巨猾"批判历史人物的伪善,赋予成语新的时代内涵。

现代常用"白了尾巴尖子的狐狸"作为隐喻,强调其表面无害、内里狡诈的特质。

汉语成语详解1-2-2《老奸巨猾》

三、相关词系

1. 近义词

老谋深算(侧重深谋远虑);诡计多端(强调计谋繁多);巨奸大猾(突出罪恶程度)。

2. 反义词

诚心诚意(真挚无欺);肝胆相照(坦诚相待);天真无邪(单纯无城府)。

四、语法运用

1. 句法功能

作谓语:"此人老奸巨猾";

作定语:"老奸巨猾的政客";

作宾语:"揭露老奸巨猾"。

2. 典型搭配

动词:识破/对付/揭露+老奸巨猾;

名词:老奸巨猾的+手段/心计/城府。

3. 语用禁忌

避免用于褒义或中性语境;不宜形容缺乏社会阅历者。

五、现代应用

1. 政治领域

现代政治报道常用该成语形容权谋型政客。如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曾用"crafty old scoundrel"翻译中国报道中"老奸巨猾的竞选策略"。

2. 商业实践

在商业竞争中,该成语多用于描述:市场垄断者的价格操控;商业间谍的隐蔽手段;合同谈判中的陷阱设置。

案例:某跨国公司被曝"老奸巨猾地利用法律漏洞避税"。

3. 司法实践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曾用"老奸巨猾的犯罪手段"形容新型经济犯罪手法,显示其在法律文书中的专业应用。

4. 网络文化

衍生出"职场老狐狸""商界九尾狐"等变体,成为年轻人形容职场潜规则的流行语。

5. 国际关系

外交辞令中常用作对"现实主义外交策略"的隐喻性批评,如形容某些国家的"老奸巨猾的外交手腕"。

六、跨文化对照

1. 英语

意译:"sly old fox"。指狡猾的老狐狸,更侧重动物性隐喻,而中文强调"经验"与"奸诈"的结合。

2. 日语:

"老獪"(ろうかい)包含"老练"与"狡猾"双重含义,与中文最为接近。

3. 文化差异

西方文化更强调"狡猾"本身(如希腊神话中的奥德修斯),而中文概念更注重"经验加持下的系统性奸诈"。

七、综述

1. 该成语的历史演变呈现三个阶段:

个体批判阶段(唐-宋):主要针对官场个体权谋者;

系统批判阶段(明-清):扩展至官僚系统运作机制;

泛化应用阶段(近现代):渗透到商业、法律、国际关系等领域。

2.成语的现代价值在于:

为识别复杂社会中的伪装性行为提供认知框架;

警示制度设计需防范系统性投机;

反映中华文化对"德才关系"的独特思考。

在全球化语境下,该成语的翻译难点恰揭示了中西文化对"智慧"与"狡诈"的认知差异,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特殊语义标记。

汉语成语详解1-2-2《老奸巨猾》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带老的四字成语(汉语成语详解122老奸巨猾)》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