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立春 - 春之始,万物复苏
诗句: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出处: 宋·张栻《立春偶成》赏析: 以草木感知春意比喻节气更迭。节气说明: 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万物开始萌动。2、雨水 - 降水增多,草木萌动
诗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出处: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赏析: 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早春细雨的滋润和春草初生时若有若无的朦胧景象,极为传神地捕捉到雨水节气后万物悄然生长的生机。节气说明: 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称雨水。3、惊蛰 - 春雷始鸣,惊醒蛰虫
诗句: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出处: 唐·韦应物《观田家》赏析: 春雨让百草焕新,一声春雷宣告惊蛰的到来,也唤醒了冬眠的动物,农民结束短暂的农闲,开始春耕劳作。点明惊蛰节气与春雷、农耕的紧密联系。节气说明: 春雷惊醒蛰伏冬眠的动物,天气转暖,春耕开始。4、春分- 昼夜平分,春暖花开
诗句: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出处: 宋·欧阳修《踏莎行》赏析: 直点“春分”时节,描绘雨后天晴、万物澄澈的明净背景,更以“争明媚”点睛,生动展现百花竞放、春光烂漫的蓬勃景象,尽显春分节气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特质。节气说明: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几乎等长。春意盎然。5、清明- 气清景明,扫墓踏青
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出处: 唐·杜牧《清明》赏析: 以连绵春雨营造出凄清氛围,生动刻画出清明时节扫墓祭祖者的哀思愁绪,成为清明最经典的文学意象。节气说明: 气温升高,春光明媚,草木繁茂。是祭祖扫墓和踏青春游的时节。6、谷雨 - 雨生百谷,作物生长
诗句: 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出处: 宋·陆游《晚春田园杂兴》其十赏析: 描绘了谷雨时节细密如尘的春雨景象,同时点出此时正是品尝新茶(煮瓶尝新)的时节,体现了节气与农事、生活的联系。节气说明: 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7、立夏 - 夏之始,万物生长
诗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出处: 唐·高骈《山亭夏日》赏析: 通过“绿树阴浓”、“夏日长”等意象,生动描绘出立夏后万物进入旺盛生长期,白昼变长,绿意盎然的特点。节气说明: 夏季的开始,气温明显升高,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8、小满 - 麦粒渐丰,江河将盈未满
诗句: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出处: 宋·欧阳修《五绝·小满》赏析: 以生动的意象(啼莺、绿柳、皓月)勾勒出初夏夜晚的宁静美好,末句用拟人手法点题“小满”——垄头的麦子在风中摇曳,仿佛因籽粒渐满而“笑”看落花。节气说明: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故称“小满”。9、芒种- 芒种芒种,连收带种
诗句: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出处: 唐·白居易《观刈麦》赏析: 直接点出农历五月(芒种前后)是农民最忙碌的时节,南风吹过,金黄的麦浪覆盖田垄,描绘了麦收的繁忙景象,点明了芒种的核心农事活动——抢收。节气说明: “芒”指有芒作物(如麦、稻),“种”指播种。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和夏播作物播种最忙的时节。10、夏至 - 白昼最长,阳气最盛
诗句: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出处: 唐·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赏析: “晷”指日影,“漏”指计时器。这两句准确点明了夏至的天文特征:白昼时间达到最长(日影最短),从这天开始夜晚将逐渐变长。节气说明: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标志着盛夏来临。11、小暑- 温风至,初感暑热蒸腾
诗句: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出处: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赏析: 捕捉了小暑节气的典型天气变化:热风(温风)突然到来,随之而来的是频繁的雷雨(竹喧觉雨,山暗闻雷),生动展现了暑热与雷雨相伴的天气特点。节气说明: 暑,表示炎热。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12、大暑 - 正值“三伏”,万物荣华
诗句: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出处: 唐·杜甫《夏夜叹》赏析: “永日”形容白昼漫长难熬,“炎蒸”形容酷热如蒸笼,“毒我肠”极言暑热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强烈表达出大暑时节的酷热难耐。节气说明: 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高温酷热,雷暴频繁。13、立秋 - 秋之始,暑去凉来
诗句: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出处: 宋·刘翰《立秋》赏析: 通过听觉(乳鸦啼散)、触觉(新凉)、视觉(满阶梧叶),细腻地描绘了立秋之夜微凉初至、秋意悄然萌生的意境,尤其是“满阶梧叶”成为秋意的经典象征。节气说明: 秋季的开始。暑热渐退,凉风初起,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14、处暑 - 炎热渐退,天地始肃
诗句: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出处: 宋·苏泂《长江二首》其一赏析: 直白而深刻地表达了处暑后暑热消退、凉爽初至时人们的欣喜之情,将“新凉”的价值比作“万金”,足见对秋凉的珍视。节气说明: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即将结束,气温逐渐下降。15、白露 - 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诗句: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出处: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 《蒹葭》虽非专写节气,但“白露为霜”描绘了深秋清晨芦苇上露水凝结如霜的画面,意境清冷萧瑟,成为描写秋露最古老也最经典的意象。节气说明: 天气转凉,地面水汽凝结成白色的露珠,故称白露。16、秋分 - 昼夜再均,寒暑平和
诗句: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出处: 宋·谢逸《点绛唇》赏析: 描绘了风清露冷的典型气候,清冷的月光洒满大地,馥郁的桂花香气远远飘散,既精准传达了节气的物候特征,又蕴含着对秋夜清美之境的沉醉与礼赞。节气说明: 太阳再次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秋分后北半球昼短夜长。17、寒露 - 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诗句: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出处: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赏析:直点“寒露”节气,以“惊”字传神道出秋意陡然转深、寒意突显的节令感受。更以清晨观菊见其日渐染黄,精准捕捉寒露时节菊花盛放这一典型物候特征,尽显秋色渐浓、万物应时的清冷与静美。节气说明: 气温更低,露水更多,且带寒意,故称寒露。18、霜降 -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诗句: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出处: 三国·曹丕《燕歌行》赏析: 不仅刻画出秋暮冬初的凛冽萧瑟,更以“草木摇落”的苍茫意象,揭示霜降肃杀万物、天地归寂的节气本质。节气说明: 天气渐寒,开始降霜。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19、立冬 - 冬之始,万物收藏
诗句: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出处: 唐·李白《立冬》赏析: 通过“冻笔”、“寒炉”点出立冬的寒冷。诗人以慵懒的姿态(懒写)和饮酒御寒(美酒时温)来应对初冬,末句在醉眼朦胧中将月光下的墨迹(墨花)和月色(月白)幻化成满村白雪(雪满前村),富有想象力地表达了冬意的降临。节气说明: 冬季的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20、小雪 - 开始下雪,但雪量小
诗句: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出处: 唐·戴叔伦《小雪》赏析: 描写小雪时节雪花随风飘舞的景象(花雪随风)令人百看不厌(不厌看),更愿意看到它们覆盖山峦林野(失林峦),表达了对初雪的欣赏和期待。节气说明: 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21、大雪 -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诗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出处: 唐·李白《北风行》赏析: 运用极度夸张的手法(雪花大如席),极言北方冬季大雪纷飞、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虽非专写节气,却成为描写大雪最震撼人心的诗句,常被用来形容大雪节气后可能出现的盛大雪景。节气说明: 降雪的可能性更大、范围更广,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22、冬至 - 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诗句: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出处: 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赏析: 冬至有团圆、吃饺子习俗,本应团聚的冬至佳节,但“影伴身”的孤寂与“说著远行人”的温馨想象形成强烈对比,更深切地反衬出游子客居的落寞与刻骨乡思。节气说明: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阴极之至,阳气始生。23、小寒 - 天气寒冷,但未至极点
诗句: 小寒初渡梅花岭,万壑千岩背人境。 出处: 宋·苏轼《清远舟中寄耘老》赏析: 点明“小寒”节气,诗人渡过了梅花岭。这梅花岭上种满了梅花,而梅花岭的周围则是数不清的山谷和岩石,呈现出一派幽深的景象,仿佛远离了尘世的喧嚣,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之中。节气说明: 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冷到极致。24、大寒 - 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诗句: 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出处: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大寒十二月中》赏析: 直接给出大寒时节最实用的生活建议:靠近火炉取暖(宜近火),没事不要开门受寒(无事莫开门),简洁明了地传达出大寒极致的寒冷。节气说明: 天气寒冷到极点。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严冬即将结束,春天就要到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二十四节气如同镶嵌在时间之轮上的璀璨明珠,随时光流转,道法自然。而这些诗词不仅是优美的文学作品,更是古人观察自然、感悟生活的智慧结晶,生动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在中华文化长河中的印记。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二十四节气歌歌词解释完整(二十四节气歌时光流转的自然密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