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每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会回想起小时候和兄弟姐妹一起爬树打闹的场景。那时候觉得,手足之情是天底下最牢不可破的关系,是人生路上最温暖的陪伴。但随着岁月流转,父母渐老,彼此成家立业,各自被生活的压力推着往前走,不少人会突然发现:童年里最亲近的人,竟然慢慢变得陌生起来了。
有人说,兄弟姐妹之间再亲,最终会败在人性、利益和距离;也有人坚信,只要用心经营,亲情会越久越浓。但其实,细细琢磨,你会发现,成年后的兄弟姐妹亲不亲,真跟有没有血缘关系没有那么大的关系,而是取决于三种关键的人。
第一个人:宽厚明理的母亲
有母亲在的时候,无论家里发生什么事,兄弟姐妹总能拢在一起。不管多大的冲突,一句“妈叫你回来吃饭”,足以让所有不快烟消云散。宽厚善良的母亲,是大家的主心骨,对待每个儿女都一碗水端平,从不偏心、不挑拨,所以孩子们也不会拉帮结派,争名争利,有事一起商量,吵完了又和好如初。
可一旦母亲年迈或者离世,家的根基仿佛松动了。正如白居易在《草》里写,“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母亲在,亲情就像春风里的嫩芽,遇风雨还能再生。母亲是一座灯塔,有她在,所有漂泊的人都有归途。很多时候,兄弟姐妹能不能亲密无间,真正决定在妈妈身上,她的格局,她的爱,她的话语,就是家庭里的黏合剂。
第二个人:有担当的长兄或长姐
家里有个公正无私的大哥、大姐,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往往更有凝聚力。这个人不一定是最能干的,但一定是最能分清大小事,最会照顾弟弟妹妹的人。很多家族纠纷一开始都是围绕利益与公平展开,如果老大斤斤计较、拉帮结派,那家里必定鸡飞狗跳;如果他/她心胸宽广,遇事主事张罗,别人自然服气,亲情才容易长久。
“长兄为父,长姐如母”,能在矛盾爆发的时候主动放下身段,调解纷争;能在父母不在了之后,继续组织聚餐、联络感情,这样的兄长姐妹,是家庭的顶梁柱。“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生活苦乐参半,最需要的不就是有人在风雨中搭把手吗?
第三个人:甘愿付出、懂得包容的人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领头人,但每个家族都需要那个不用谁指挥,就自觉关心大家的人。这类人往往最有热情,最不怕麻烦,即便父母不在了,也会主动联系兄弟姐妹,逢年过节召集大家团圆。他们可能是最小的弟弟,也可能是家里的嫂子,只要家里出了事,他们总是第一个奔走相助,用自己的温柔和善意缝补亲情的裂痕。
一个家庭里,如果有这样的人,哪怕生活再忙再累,都不会让亲情断线。有了这样的“联系人”,兄弟姐妹间不至于渐行渐远,从“小家”的烟火气里,随时都能翻涌出“大家”的温暖。人生路漫漫,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能无条件包容、守护大家的人。
其实,中年以后,大多数人的困惑是:亲情渐淡,关系越来越疏远。有人因为一点家产寸步不让,有人因为各自家庭顾头不顾尾,还有人习惯冷处理,相见不如不见。生活就是这样,柴米油盐消磨了耐心,现实压力改变了初衷,可心中终究还是会怀念那些年一起欢笑哭泣的手足时光。
杜甫有句诗:“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意思是人间多情,眼泪常挂在心头,世界再宽,我们终究不能割舍对亲人的思念。兄弟姐妹,不仅是童年的回忆,更是中年以后世界最后的温暖依靠。别让琐碎的小事、无谓的争执断送了这份用血脉浇筑的羁绊。
最后,把最想对所有人说的话送给大家:
1. 主动一点,彼此多点惦记,别等父母走远才后悔当初太少联系。
2. 遇事不要硬碰硬,多换位思考,亲人之间没有那么多输赢对错,一次低头,胜过千句争吵。
3. 学会珍惜眼前人,不管过去有过什么不愉快,想着“本是同根生”,山水有相逢。
4. 家和万事兴,兄弟姐妹亲了,日子就顺了,心也宽了。
5. 谁都不容易,能互相体谅,再小的屋檐下也是大天地。
6. 万事皆小事,唯有亲情是大事,好好守护这份难得的缘分,才是不负岁月。
没有人能一直陪你走到最后,但兄弟姐妹是你人生路上的同行者。愿我们都能在奔波里,在奋斗中,在风雨萧瑟时,想起还有一群最真诚的亲人牵挂着自己。余生漫长,亲情无限,愿你的兄弟姐妹都如诗如画,在尘世里为你点亮一盏不灭的灯。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相见不如不见是什么意思(中年以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