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82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叔今年73岁,身体硬朗,思维清晰,邻里总夸他“老当益壮”。有人问他长寿秘诀,他笑着说:“我从不锻炼,天天坐着,不添乱就是最好的健康。”这话听起来有点刺耳,但似乎也不无道理。
可反过来看,社区里王阿姨每天坚持早起快走一小时,跳广场舞、练太极,生活丰富多彩,却在前不久突发脑梗住了院,让人不禁怀疑:“生命到底该动起来,还是静下来?”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早已被科学家们反复研究。生命到底在于运动,还是静止更长寿?世界卫生组织,给出了权威答案。
关于运动与健康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在《2020全球身体活动指南》中明确指出:“缺乏身体活动”是全球第四大死亡风险因素。
研究显示,每周规律运动150分钟以上的人群,比久坐不动的人死亡风险低20%~30%。而且,运动不仅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风险,还能改善认知功能,延缓老年痴呆的发生。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医生也曾指出,规律运动是“最便宜的药”,几乎对所有器官系统都有益处。
所以,从科学角度看,“动起来”的确更有利于长寿。
有人听到“运动好”,就一头扎进健身房,跑步、举铁、跳操,一天不动就心慌。但真相是:过度运动,也可能损害健康。
中国医学科学院曾发布研究指出,中老年人群过度剧烈运动,反而会增加心律失常、关节退化、骨折等风险。尤其是本身有基础病的人,突然剧烈运动,还可能诱发心梗、猝死。
美国心脏协会也提醒:运动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过犹不及。
所以说,运动是良药,但不是“万能药”,更不是“猛药”。
说到静止,很多人会想到“养生高手”:少动、多静,气沉丹田,静水流深。
但现代医学有一个重要结论:久坐不动,是新型“慢性杀手”。
国家卫健委披露,中国人平均每天坐着的时间超过7小时,久坐直接关联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焦虑抑郁等多种慢病。
《柳叶刀》刊登的研究指出:即使你每天锻炼30分钟,如果其余时间都坐着,也无法完全抵消久坐带来的健康风险。
也就是说,哪怕你每天坚持晨跑,如果剩下10个小时都坐着办公、刷手机,健康照样“被偷走”。
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非常明确:成年人每周应至少进行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150分钟的高强度运动。
中等强度指的是什么?比如快走、骑自行车、跳广场舞,运动时能说话但不能唱歌,微微出汗,就是中等强度。
除了有氧运动,世卫组织还建议:
每周至少进行2次肌肉强化训练(如哑铃、深蹲、弹力带练习);
减少久坐,每坐1小时就应起身活动5分钟。
这不是要你变成运动达人,而是提醒我们:运动必须“够量”,更要“均衡”。
不是所有运动都适合所有人,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讲究“适配性”。
根据中华老年医学会建议,以下三种运动,最适合中国中老年人:
太极拳动作缓慢、呼吸平稳,可增强平衡力、减少跌倒风险,适合心肺功能一般的老人。快走简单易行、可控性强,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可有效改善心肺功能与血糖水平。八段锦/健身气功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传统养生操,可有效缓解颈肩腰腿痛,提高机体免疫力。这些运动形式轻柔、易坚持,不需要器械、不受场地限制,最适合“持久战”。
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也有人说:“静能养生”。其实,真正的智慧,是找到动与静的平衡点。
白天适量运动,让身体流动起来;晚上静养休息,让身体修复恢复。动,是为了启动生命力;静,是为了延续生命线。
正如中医讲,“动则生阳,静则养阴”,阴阳调和,才是健康的根本。
如果你长期不运动,请从今天开始,每天快走30分钟,哪怕分成三次,每次10分钟都行。
如果你已经坚持锻炼,请记得避免过度,别一味追求强度和时间。
如果你常年久坐,请设置一个闹钟,每小时起身5分钟、走一走、伸个懒腰。
别让“忙”成为你不动的借口,也别让“动”成为你过劳的陷阱。
因为,真正的长寿,从不是“动”或“静”的极端,而是恰到好处的节奏感。
参考资料:
世界卫生组织.《2020全球身体活动与久坐行为指南》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健康素养66条》
中华老年医学会.《中老年人运动健康管理手册》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关于生命的资料30字(到底是生命在于运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