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洒在南方小城的老街上,烧烤摊的烟雾混着啤酒香,勾起我一堆回忆。那年我三十五岁,事业小成,
难得回老家参加中学同学聚会。推开烧烤店的门,喧闹声扑面而来,二十多个老同学围着桌子,笑得像当年逃课时那样肆无忌惮。我一眼看到小胖,坐在角落啃鸡翅。他是我中学时的死党,俩人形影不离,考试抄答案、打街机、偷抽一根烟,啥秘密都分享。毕业后,我去了大城市,他在镇上开小店,联系渐渐少了。微信上最后一次聊天,是五年前他结婚,我随了份子钱,发了句“新婚快乐”。
“老哥,咋不联系我了?还以为你把我忘了。”小胖端着酒杯走过来,笑得有点腼腆。我愣住,心头一酸,忙说:“哪能忘!就是忙,忙得昏天黑地。”他拍拍我肩:“忙啥?兄弟一场,不联系就生分了。”那晚我们聊到半夜,回忆从课堂恶作剧到初恋糗事。可回去后,我翻手机,盯着他的号码,愣是没勇气再拨。时间一长,不联系,我们从兄弟变成了“点头之交”。那天,我第一次体会到:不联系,关系真会成云烟。
这事儿让我想起我爸和他的故事。他跟大伯年轻时好得像一个人。大伯在乡下种田,我爸在城里当老师,每逢过年,俩人总聚一起喝酒,聊得天昏地暗。记得小时候,家里穷,过年只有一盘花生米,他俩也能喝到半夜,笑声震得屋顶抖。后来,我爸忙工作,大伯忙农活,电话少了,见面也少了。有一年,大伯生病住院,我爸赶过去,握着他的手,眼泪掉下来:“兄弟,咋不早说?”大伯苦笑:“你不联系我,我也不好意思打扰。”那次之后,我爸常念叨:“人啊,不联系,亲情都淡了。”大伯走后,我爸把他的号码存在手机里,备注“勿删”。可那串数字,再也拨不通了。我看着爸的背影,心想:亲情尚且如此,别的关系呢?
爱情里的不联系,更像刀子割心。我有个朋友小敏,大学时谈了场刻骨铭心的恋爱。她和男友阿凯是同班同学,毕业后异地,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广州。刚开始,俩人每天视频,恨不得把每分钟的细节都分享。阿凯出差,她会叮嘱带伞;她加班,他会点外卖送到她公司。可慢慢地,工作忙了,视频变成语音,语音变成文字,最后,连“晚安”都不说了。小敏以为,感情够深,不联系也能扛。可一年后,阿凯发来一句:“我们分手吧,感觉淡了。”小敏崩溃,哭着问为什么。他回:“不联系,感情就没了温度。”小敏翻聊天记录,发现最后一次对话是三个月前。她想挽回,可阿凯已经有了新生活。不联系,连爱情都成了回忆的影子。
职场里,人脉也靠联系维系。我刚工作那会儿,在广告公司认识个前辈老张,大牛级人物。他带过我几次,教我写策划案,临走时留了电话:“有事找我。”我感激涕零,可后来忙项目,忘了联系。几年后,我跳槽,想请教他行业内幕,拨号才发现,他早换了工作,号码也停了。后来听人说,老张以为我“用完就丢”,有点失望。我懊悔得想撞墙。人脉不是存个号码就行,得时不时联络,喝杯咖啡、聊聊近况。不联系,再铁的关系也生锈。
那天晚上,烧烤店的灯光昏黄,我盯着桌子上的啤酒
瓶发呆。同学聚会散场后,我独自走在老街上,想起大学室友阿亮。大学时,我们穷得叮当响,挤在一间宿舍,吃一碗泡面也能笑半天。毕业后,他去了国外,我留在国内。刚开始还写邮件,分享生活。后来忙起来,邮件变成节日祝福,再后来,连祝福都没了。前年听说他回国,我兴奋地联系他,约了咖啡馆见面。他笑着说:“还以为你把我忘了。”我嘴上笑,心里却酸。他变了,留了胡子,眼神多了几分疲惫;我也变了,头发少了,语气多了几分世故。不联系的这些年,我们都成了对方的“过去式”。
为什么不联系,关系就没了?因为感情像花草,不浇水就枯萎。我查过,心理学上有个“亲密关系维护理论”,说感情需要持续互动,哪怕是句简单的问候。没有互动,信任感会慢慢流失,最终变成陌生人。社会学家还说,现代人忙碌,平均每人维持的“强关系”不到十个,剩下的“弱关系”全靠偶尔联系续命。数据冷冰冰,现实更残酷。你不主动,别人也不会主动。时间一长,彼此就成了平行线。
社会变迁也在推波助澜。现在人太忙,996、带娃、还房贷,哪有空维系关系?微信、电话,工具多得是,可用得少。疫情那几年更明显,大家被隔离,线上聊天都少了。有人说,科技让沟通更方便,可我也觉得,它让关系更脆弱。点赞、转发,代替不了真正的交流。你不主动联系,别人以为你不想维系。久而久之,关系就断了。
还有个深层原因:我们害怕打扰。尤其中国人,讲究“客气”。朋友过得不好,不联系,怕尴尬;过得好,不联系,怕攀比。结果,客气成了疏远的借口。我有个同事小李,性格内向,朋友不多。他总说:“人家不找我,我也不好意思打扰。”去年,他生病住院,群里没人知道。出院后,他苦笑:“原来不联系,真没人记得我。”这话心寒,可现实如此。你不主动,别人也不会主动。关系是双向的,单方面浇水,迟早累垮。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翻老照片时,总想起那些曾经亲密的人。有的杳无音讯,有的只剩点赞之交。有一张照片,是我和阿亮在大学操场,穿着廉价T恤,笑得没心没肺。现在,他在美
国,我在国内,中间隔着时差和沉默。我试着给他发消息,聊了几句,发现彼此的生活已天差地别。可那几句问候,像点燃了一盏小灯,让关系没彻底熄灭。
怎么改变?我开始从小事做起。每周抽一天,给老朋友发消息,不是群发,是点对点,哪怕一句“最近咋样”。节日别只发“新年快乐”,多打个电话,聊聊生活。亲人、朋友、老同事,别等“有事”才联系。感情像银行存款,得定期存点“利息”。我还放下“怕打扰”的心理,主动约饭、约咖啡。结果发现,很多人其实也想联系,只是缺个开头。
那天,我又翻出小胖的号码,发了条消息:“兄弟,啥时候再聚?”他秒回:“随时!老地方,烧烤走起!”那一刻,我笑了。风筝的线断了,还能接上,只要你愿意伸手。
社会层面,社区活动也能帮忙。我家附近有个书友会,每月聚一次,聊书也聊生活。慢慢地,陌生人成了朋友。职场里,团队建设别总开会,多点团建,比如爬山、吃饭。疫情后,很多公司重视线下活动,因为线上沟通代替不了面对面的温度。
当然,不是所有关系
都值得维系。有些人,断了就断了,没必要强求。可那些在乎的,值得你花心思。就像老街的烧烤摊,烟雾散了,味道还在。只要你愿意联系,情谊就不会成云烟。
我站在老街上,夕阳拉长影子。手机里,小胖的回复还亮着。我想,人生如风筝,线在自己手里。别它飞走。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断了线的风筝什么意思(断了线的风筝不联系)》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