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历史的潮水总在翻涌,谁也无法准确地预测它下一个浪头会砸在谁身上!在2023年12月的北京,一场小型历史主题沙龙上,四位中年男人围坐一桌,桌上摊开密密麻麻的旧报纸,有些边角卷翘。手机里刚跳出一条热搜——说宋朝其实不“软”,军事也能打,谁都不服。这类话题一出,顿时烟雾缭绕。随手翻开去年北京社科院关于南宋兵制的统计,居然写得比坊间的流传要锐利冷静许多——南宋仅在抗金最慌乱的时候,仍保持平均每年15万常备将士。有人笑,这算多吗?可那时候国家都快散了。争论越扯越大。但数据从不骗人。
宋朝的战斗力就这样被反复推敲,一些细节翻来覆去地呈现在众人视野。明明史学界2021年的《中国军事制度史》最新评论已表明:宋初军力仅逊于五代末唐,西军强悍堪比党项,战斗素养不见得低。却又有学者不认,说北宋屡屡吃亏,洛阳保卫战守将甚至欠薪,军心散乱。每一次旧案重翻,突然就有人插嘴——那不是地利问题吗?攻防本就难兼,版图那样拉长,哪里招架得住?
细细想来,“弱宋”标签不过是后人对朝代更迭的懒省事说法,真正的宋代士兵没有资格决定被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2022年春那场关于岳飞真正功勋的辩论还在B站发酵,热评突破17万。一位自称历史教师的网友急了,说南宋实际上是赔上几代人的安稳换了半个江南,哪能完全舍弃战事。官方出面说不便置评。也没几个人等得起真相。
只要有新的出土文献,每一轮争论都会旧事重提,突然有那么几条极新鲜的细节。2023年8月,浙江大学团队整理了一卷南宋初年安抚司公文手稿。里头提到沿淮50里巡逻线上的士兵每日供菜,不过一文,平日里还要自养两鸡,却没少打胜仗。有个细节藏在最末:某营长伏夜待敌,手下伤十人,却顶了两月粮饷。有时候人到底靠什么撑着?这一带一确实难说。
你的日子或许还不如他们——你不是时常也半夜发烧,咬牙撑班?这些普通人名字都湮没了,真正大张旗鼓地被写进教科书的也没几个。它们消散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地湿热的田野里,没人真正关心在泥巴里扑腾一生的兵士是不是觉得命运更偏袒别人。可偏偏战报冷漠而字句不假。
很多年轻人其实也好奇,宋朝到底是不是窝囊废?这句话只要说出来,场子立马不一样了。或许比他们想象得复杂。腾讯2022年的“中国历史印象数据调查”中,34.8%的受访者选择“南宋顽强抗争”,觉得不是传说那般被动。可论坛里另一拨人还在嘲笑“王师北定中原日”,觉得那是苦熬。连民间解读也不统一。真真是仁者见仁。
**历史的细节连着现实,逻辑之间未必真的断开**。追踪南宋那位有名的将领杨存中的后人,最近在上海做行政法官,偶然说起祖宗,黑白照片里挂着褪色弓箭。旁人觉得感慨,时间的流转让英名沾染上谋生的气息,当年的“铁骑踏云烟”变成了法庭里不苟言笑的肃穆。后人是不是觉得可惜?没什么好说的。有些血性带不进现代,谁又能强求?
有自媒体凭借时评,在2024年初南宋历史热潮爆发时,还拿着当前“社会舆论逆转”的例子说事。来了一句,“历史没有废物,只有错位的信息。”语气斩钉截铁,好像一切都能解释。偏偏评论底下无数点赞,纷纷附和。可到底谁还记得普通兵卒的苦?评论里还是那几句。忍着不买彩头,宁可多喝两口稀粥。
南宋经营长江防线,其实动用了大量人力财力。2023年浩如烟海的地方志修订卷里,嘉陵江口一则田亩统计,显示当时税收账目里军费支出核增了15%。地方官还被扣了年俸,正常生活就此断顿。不信可查杭州市档案馆2022年重新整理的“河道堤防账目”。细节里藏着苦楚。各路兵将就分散在江南四地,穿梭于烟雨河埠、渔市,日复一日等着那一刻的兵戈。
汗水和铁锈混在一块,20小时前央视新出的纪录片里刚播过这样的镜头。北线守军裹紧军袍,脚底下却被水鸦啄个不停。有段时间华中一家地方电视台专访过八百年前宋军后裔,酒后哽咽,说过最得意的事是老祖宗守住过几个月没失手。听着竟有些好笑?其实挺像打工人的幽默感,嘴上说得随意,心里奇在那点苦和幸运上。
许多人以为历史只有大事件。可真要你来解释“窝囊”二字,未必有人说得明白。社科院于2024年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南宋时期江南人口暴增40%,有人靠着成堆的军工产业吃饱饭。临安附近造船作坊据说夜夜灯火。你说他们生活苦?可至少家里有人有差使,总比无业大军飘摇好那么一星半点,究竟对错谁分得出?
偶尔才有人愿意追问现实。就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安徽代表提出加强南宋时期相关历史遗存保护。这个议题一度撞上“宏观调控”的高频词,却赢得内行一笑。保护历史,有时候不是为了传承。更多时候只是免得遗忘。
推敲到这,还是觉得观点和事实有时打架。谁敢断言宋朝“软”?可贵在你怪他的时候,他偏要倔着。有人说南宋防御全靠运气,实际情况没那夸张。新华网一篇新闻稿曾用“坚韧”和“变通”形容南宋策略,认定他们不是坐等命运施舍,更像是用算计自保的智者。换做现在,谁又敢说这样活着是毫无底气?
这种思路总是能找到反例。偏有另一批学者,还是质疑“不打仗的宋朝不值一谈”,质疑声在2024年4月知乎平台讨论数飙升。南宋越被解构,观点越发矛盾。其实真相从未单一,哪怕是数据,也有模糊地带。史料总不全面,那些被时间漫灭掉的苦难和选择怎么统计得出来?
仔细想,也许我们更愿意相信历史有一条明晰的线。然而偏偏生活里的宋朝人就像现在大多数人,整天活在含糊里,争的是口气,守的是家门。有时候苦得连饭都没得吃,也不能一口咬死说他们“软”。随意一笔就抹杀了千万人命运,这合适吗?
始终觉得不能完美逻辑地评价一整个朝代。宋朝被叫软弱,于情于理都不是个结果。你说他们柔弱,可新闻里每次看到南宋遗址考古出土的火器残片,我又会觉得说强也没错。正像前头那些纠结的论争,历史的线索一条也断不干净。
写到这,突然没了刚开始的底气。也许世界上本就没有纯粹的强或弱。宋朝的士与兵,都夹在欲望和能力中间打转。三步一回头,心里拧着劲。偶有英雄,背后都是一大堆站着的平凡人。刚才说南宋不是窝囊废,可一转念,又好像,这话里也该有点谨慎。
这些碎片都粘在当下,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宋朝。谁又不是拿着数据和情感推拉着评价世界?完全一样的答案,或许本来就不该出现。
所以啊,线头可能永远悬着。你拿“强”或“软”去套,生活也未必就让你轻松点。说到底,不过是自己找答案罢了。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春节民间风俗有哪些(中国过年传统习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