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家里老人不追选秀了,改追剧了?
不是《甄嬛传》,是《小巷人家》里黄玲摔门那场戏,我妈连看三遍,边看边抹眼泪,说“这不就是咱家当年吗”。
以前觉得家庭剧就是鸡毛蒜皮,锅碗瓢盆吵个没完。
可现在不一样了,黄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媳妇”,她骂丈夫、顶撞婆婆、自己攒钱买房子,抖音上#黄玲式独立女性#话题刷了15亿次,评论区全是90后女生在说“我妈要是有她一半硬气,我也不至于三十岁还不敢辞职”。
《承欢记》里杨紫演的那个沪漂女孩,半夜加班回家蹲在电梯口哭,我闺蜜看完直接给家里打了视频电话,没说话,就盯着镜头看了三分钟,最后说了一句:“妈,我明天回家吃饭。
”
这些剧不讲大道理,它只是把日子撕开给你看——你妈偷偷省下药钱给你买新手机,你爸嘴上骂你“不务正业”,却半夜偷偷改了你房间的灯泡;你和兄弟姐妹小时候为一块糖打架,长大后却为谁照顾父母吵得不可开交。
这些事,没人教过你,但剧里全演出来了。
《烟火人家》里徐帆演的奶奶,临终前把存折塞进孙女手里,说:“别告诉你爸,他要是知道我攒了这么多,又该说我乱花钱。
”这话听着心酸,可谁家没个这样的老人?
他们不是不懂爱,是怕爱成了负担。
最让我意外的是《老家伙》——三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合伙开养老院,一个卖房,一个贷款,一个去送外卖。
张国立演的那个角色,被儿子骂“丢人现眼”,他蹲在小区门口啃煎饼,说:“我这辈子没给儿子留什么,现在想留点尊严。
”
你别说,这剧在央视播的时候,我舅舅看完直接把手机里儿子的催婚消息删了,第二天就去社区报名当志愿者,说“与其催孙子,不如先活明白自己”。
现在年轻人看家庭剧,不是为了找共鸣,是为了找答案——原来不是只有“完美家庭”才值得歌颂,那些磕磕绊绊、互相伤害又舍不得分开的关系,才是真的活着。
《以家人之名》在韩国翻拍,外国人看不懂“三爸”为什么非得收养三个孩子,可他们懂了——血缘不是爱的门槛,是责任的起点。
IMDb上9.1分,不是因为剧情多完美,是因为有人在剧里看见了自己:那个从小被寄养在亲戚家的孩子,那个被父母说“你太敏感”的独生女,那个不敢说“我不想结婚”的30岁男孩。
《人世间》重播收视第一,原著卖了两百万册,不是因为它多宏大,而是它让80后、90后终于敢承认:我们不是不孝,我们只是太累了,累到连抱怨都不敢大声。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家庭剧里的父母,越来越不像“父母”了?
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梦想,会偷偷学抖音,会为了一顿火锅和老伴吵架,会因为一句“你不懂我”沉默一整晚。
这不是剧的进化,是我们终于敢正视:原来父母,也是人。
他们不是天生就会当爸妈,就像我们,也不是天生就会当孩子。
你妈骂你的时候,其实是在怕你走远;你爸不说话,是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开口说“我想你了”。
这些剧不教你怎么做人,它只是让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某个角落,有人和你一样,一边哭着,一边还在爱着。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以家人之名所有歌曲(给近年热播家庭剧排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