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这个字,最近在朋友圈里出现的频率,比奶茶还高。
有人晒新入手的薰衣草色蓝宝石戒指,配文“离火运加持”;有人发一张坦桑石吊坠,说“去年买的时候还能谈价,今年直接锁柜”。
评论区一水儿的“求链接”“还能上车吗”。
紫色宝石,突然从“小众审美”变成了“社交货币”,速度堪比当年翡翠翻十倍。
原因不复杂:好看、稀缺、故事多。
但故事听多了容易上头,得把耳朵捂紧,先看清账面上的数字。
坦桑石最直观。
坦桑尼亚政府一句话——原石不准出国,得留在本地切——直接把5克拉以上的顶级货从500美元/克拉推到800美元,涨幅30%,用时不到半年。
听起来像政策市,可别忘了,这石头全世界就那一小块地方产,挖完就真没了。
涨价像坐电梯,跌价只能走楼梯,还不一定找得到楼梯口。
紫色蓝宝石更妖。
马达加斯加的新矿蹦出一种“电光紫”,颜色饱和度比斯里兰卡老矿高20%,GIA证书上写着“Vivid Purple”,2克拉以上报价1.2万到1.8万美元/克拉。
什么概念?
同重量同净度的皇家蓝蓝宝石,也就1万美元出头。
新人直接把老大哥拍在沙滩上,靠的不是资历,是颜值暴击。
紫钻则属于“传说级”。
全球公开交易的纯紫钻只有37颗,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还少。
去年苏富比拍出的那颗2.08克拉“紫焰”,279万美元/克拉,相当于北京三环里一套三居,挂在手指甲盖那么大地方。
买家没露脸,只留一句“为下一代存点颜色”。
一句话把奢侈品拍成了家族信托。
有人问了:紫色碧玺、紫尖晶、舒俱来这些“中段位”选手,跟不跟?
跟,但节奏不同。
紫碧玺去年香港佳士得25克拉项链18万港币成交,单价看着温柔,可别忘了它七年前才几千块一克拉,涨幅同样翻倍,只是基数低,声音被高段位盖住了。
紫尖晶更低调,缅甸“绝地武士”紫尖晶破3000美元/克拉,三年涨150%,大牌却不爱吹,偷偷拿它当高定副石,蹭的是“别人认不出,内行看得懂”的暗爽。
最尴尬的是紫锂辉石。
颜色仙、个头大、价格亲民,可它“见光死”的老毛病一直没治好,加州产的那批放柜台里三天褪成浅粉,老板只能含泪打折。
直到去年Tiffany推出镀膜系列,把褪色问题按进实验室,才重新拉回橱窗。
技术救了颜值,也提醒买家:美丽有保质期,下单前先看说明书。
舒俱来则走出另一条路。
本来在文玩圈混,突然传出含“苏纪石醇”,抗癌概念一起,樱花粉紫料三年翻倍。
科学界还在吵成分剂量,市场已经用人民币投票。
颜色+故事+健康焦虑,杀伤力堪比中年男人的保温杯里泡枸杞。
看一圈会发现,紫色系涨价不是“玄学”,是供需错位:矿山要么枯竭、要么被政策关门;新矿品质逆天但量小;中间商手里囤货,看着热搜不着急放货。
再加上年轻人“拒绝红绿祖母”的叛逆审美,紫色成了新图腾。2020到2023年,紫色系整体涨幅65%,跑赢了沪深300,也跑赢了比特币——至少没让你半夜三点看K线。
可别以为闭眼买就能躺赢。
紫色宝石的水位线已经涨到胸口,下一步要么学会游泳,要么干脆上岸。
坦桑石看政策脸色,马达加斯加新矿万一哪天宣布“暂停开采”,价格立刻原地起飞;紫钻门槛太高,普通人只能围观;紫碧玺、紫尖晶还有缝隙,但得接受“未来涨幅可能从翻倍变成跑输通胀”的心理落差。
一句话:喜欢颜色,先买小克拉戴着开心;想跑赢通胀,得挑有证书、有产地、有故事的三好生;指望一夜暴富,不如去彩票店排队,至少彩票明码标价。
紫色再浪漫,也得让钱包先落地。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紫色宝石能买吗(集体大涨紫色系的宝石你知道有哪些吗)》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