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还在加班的白领,刷到广州“粥+酒”吧排队视频,瞬间破防:2024年5月,深圳COCO Park“粥酒研究所”把皮蛋瘦肉粥塞进威士忌杯,单夜翻台5次,冲上热搜。
一句话,老广那碗白粥,现在不养胃,改养流量了。
养生党先别高兴。
陈皮红豆粥、四神粥销量飙35%,背后是老字号和中医药大学联名,一碗28块,比一杯手冲还贵。
所谓“四季养生”,不过是把药材按克卖,粥成了药引子,味道淡出个鸟,吃完还得靠奶茶续命。
预制粥更离谱。
液氮-196℃锁鲜,复热“接近现煮”,广告词听着像渣男承诺。
盒马数据月月涨40%,可买回家一拆袋,米粒完整得能数清,绵密口感全靠增稠剂。
科技狠活秒变“智商税”,年轻人还抢着囤,只能说懒是最大生产力。
最魔幻的是跨界。
米其林一星把藤椒、泡椒倒进潮汕砂锅,鲍鱼辣得跳脚,田鸡麻到嘴唇打鼓。
博主打卡拍视频,一口下去表情管理直接失控,弹幕笑疯:“这粥去四川都得喊大哥。
”传统绵滑被辣椒揍得妈都不认,还谈什么老广灵魂?
非遗AR扫码看师傅搅粥,三维动画再精致,也闻不到米香。90后国潮小渔船外卖盒,拍照发完抖音就进垃圾桶,2000万次曝光换不来一次回头客。
Netflix拍《Congee Culture》,老外看完只记得“中国稀饭”,广府智慧全球出圈,却连广东人都快认不出自家味道。
未来?
高蛋白粥、低GI粥、可食用粥杯、意大利risotto粥饭……听起来像实验室套餐。
粥一旦开始卷功能、卷环保、卷融合,还是那碗深夜安慰吗?
别折腾了,老火米汤加油条,坐塑料凳吹风扇,才是广东粥的终极浪漫。
“小时候发烧,老妈守着煤炉熬白粥,只加一点点盐。
现在花里胡哨一锅59,吃完只想回家煮包方便面。
”
“液氮粥?
我冰它一户口本!
熬粥要的是耐心,不是液氮。
”
“别骂了,昨晚刚打卡藤椒鲍鱼粥,辣到半夜胃抽筋,今天乖乖买猪杂生滚,真香。
”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大米粥熬多长时间(粤菜十味之粥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