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小茨冈的人物形象(从苦难中爬出来的小茨冈)

《童年》小茨冈的人物形象(从苦难中爬出来的小茨冈)

靳湃 2025-10-23 数码 4 次浏览 0个评论

小茨冈仿佛浑身着了火,在厨房中央飞快地旋转着.....他像一只雨燕般窜来窜去,衣衫颤抖着,流动着,仿佛在燃烧,在熔化,发出灿烂的光挥,把周围的一切都照亮了。

这是高尔基《童年》中的小茨冈在忘我地跳舞。

这般热爱生命的小茨冈,他的生命并不长,只有短短的19年。在这短短的19年,他把日子过得如诗般,他说,如果他有一副好嗓子,他一定会唱得人们的心都燃烧起来。

从苦难中爬出来的小茨冈,为何仍拥有一颗单纯善良的心?

跳舞的男孩

从苦难中爬出来的小茨冈,为何仍拥有一颗单纯善良的心?

跳舞的男孩

一、在尔虞我诈的环境中生存的小茨冈和阿廖沙,为何能单纯善良、坚强向上?

刚到外公家,阿廖沙的两个舅舅就因为分家打得不可开交,他的大舅舅米哈伊尔把小舅舅雅科夫的脸揍的鼻血直流,场面一顿陷入混乱。

在阿廖沙和母亲尚未进入外公家时,两个舅舅就因为分家闹得不可开交。这次阿廖沙的父亲去世,母亲无所衣托,不得不带着阿廖沙来投奔父母。两个舅舅见妹妹带着孩子回来了,以为多了一个人与他们争家产,于是矛盾更加趋向白热化。

小说中的阿廖沙,三岁丧父,回到外公家没多久,母亲因无法忍受自己父亲的残暴,两个哥哥的自私,与阿廖沙搬出去而住,后在阿廖沙11岁时离世。母亲离世后,阿廖沙便被外公赶出去独自谋生。

他外公说:“阿列克谢,你可不是奖章,不能老挂在脖子上。你到外面去找点事做,混口饭吃,去吧,到人间去吧......”

在外公家,他因为将布放错了染缸,被外公揍得昏死过去,在床上躺了很多天才能下地行走。即便如此,他对生活仍饱含热望,坚强努力地生活,后来通过努力,读了大学,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

小茨冈每天在艰难中行走,身上的皮厚的用滕条抽也不痛,19岁的人了,还保有童稚之心与3岁的阿廖沙玩着跑跑跑的游戏。他正义善良,每次阿廖沙挨打,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保护他。他热爱生活,日子再苦,仍能在舞蹈中迸发出生命的激情。

在阿廖沙外公的粗暴统治下,为何阿廖沙和小茨冈能出污泥而不染,一直心存善念,保有一颗赤子之心 呢?

从苦难中爬出来的小茨冈,为何仍拥有一颗单纯善良的心?

从苦难中爬出来的小茨冈,为何仍拥有一颗单纯善良的心?

高尔基

二、阿廖沙的外祖母,在他们生命早期,给了他们丰富的“心理抚育”

“心理抚育”是指儿童自己出生后,其抚养人所给与他的稳定情感回应。也就是形成了稳定的“母-婴依恋”关系。

据研究表明,“母-婴依恋”形成的质量会影响儿童以后的社会交往行为,依恋为儿童提供了形成后来人际关系的基础。如果早期不能对某个亲近的人形成依恋,它在性格上所留下的烙印就可能影响后来发展的正常、顺应的人际关系的能力(Ainsworth,1978)。

小茨冈,在阿廖沙外公家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夜里,在自己家汴口捡到的。当时阿廖沙的外公准备将其送往警察局,外祖母拦住了他,说这是上帝送给他们的礼物。阿廖沙的外祖父在外祖母的劝告下,便收养了小茨冈,并给他行了洗礼。

外祖母14岁就结了婚,15岁开始生孩子,生了18个孩子,结果只留下三个孩子,她说:“好孩子都被上帝带走了,给我留下的都是不好的。凡尼亚(小茨冈)的来临,让我格外高兴,因为我特别喜欢这个小家伙!”,

就是在外祖母的悉心照料下,小茨冈与阿廖沙的外祖母形成了稳定的“母-婴”依恋关系,小茨冈才健康茁壮地成长。

阿廖沙,三岁以前一直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三岁时,父亲因为照顾感染霍乱的阿廖沙不幸被传染,后医治无效而亡。这时,不得不跟着母亲随外祖母一道来到外祖父家。虽然外祖父为人凶暴残忍,两个舅舅自私贪婪,但是外祖母善良慈爱风趣幽默,在那个无情的岁月里给了小小的阿廖沙无上的精神力量。

在外祖母到来前,小阿廖沙仿佛躲在黑暗中昏睡,她的出现,唤醒了昏睡的阿廖沙,让他看见了光明,并用一根看不见的线把阿廖沙和周围的一切联结起来,编织成色彩缤纷的花边。

外祖母丰富他的精神生活,给他讲很多很多的故事,善良的小丑、圣人贤士,还有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

告诉他许多做人的道理,她对阿廖沙说,“小茨冈很可怜,你要爱他,他为人纯朴,心眼好!”

当阿廖沙挨打时,外祖母责备在场的母亲为什么没有把阿廖沙从外公手上夺过来,并说阿廖沙的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不可怜那个失去父亲的孤儿。

外祖母热爱生活,用她那对笑眯眯的眼睛,对每一个人身上都倾注使人灵魂温暖的光芒,她用头巾扇着发烧的脸,像唱歌似地说道为:“上帝呀,上帝,一切都多么美好啊!哎,你们瞧瞧,一切都是多么美好!”她终生都在发出这样的呼喊。

她的激情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特别是阿廖沙和小茨冈。

阿廖沙从3岁到11岁,都是跟外祖母生活在一起,但是自从他母亲去世后,他被外公逼着去做事。

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中生存,阿廖沙和小茨冈还能秉存善良,与阿廖沙外祖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丰富的“心理抚育”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后来阿廖沙即便经历过很多苦难,由于在他人生的前11年得到了丰富的灌溉,他的人性塑造在前11年已经完成,后面再怎么跑也不会偏离既定的轨道。而且越磨练越坚强,越困难越坚持。

从苦难中爬出来的小茨冈,为何仍拥有一颗单纯善良的心?

慈祥的老人

从苦难中爬出来的小茨冈,为何仍拥有一颗单纯善良的心?

男孩

三、你是孩子的镜子,照着他,看着你,《登天之梯》中我们看到了原罪

同样的家庭出身,为何阿廖沙的两个舅舅却成了贪婪自私的代名词。这里,要从外祖父身上去寻找原因。因为外祖父就是两个舅舅的榜样。他也信奉上帝,却总是强调力量的残酷,说人如果犯了罪就会被淹死,再有人犯罪就得被烧死,而且他们的城市会被毁灭。于是,他总是用残暴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言不和就开始打人,3岁的小阿廖沙把布放错了染缸,他气得把阿廖沙打昏过去。小茨冈身上到处都是藤条抽过的痕迹。他的粗暴衍生了两个儿子的更加粗暴。

《登天之梯》一书中就讲述了美国一个邪教组织通过洗脑控制教徒的事情。封闭式管理和强化洗脑,让这个组织的人不相信外面的任何人。特别令人恐怖的是,女孩子到了10岁就要被献身教主。1993年,美国政府对这个组织的孩子进行解救时,很多少宁愿追随教主一起自焚也不愿意被政府解救。

《登天之梯》的作者布鲁斯.D.佩里是一位精神科医生,他发现被解救的孩子中后期能发展良好的孩子,是那些早期得到过关爱的孩子。而其中有一个具有反社会性格的男孩,在杀了两个女孩并强奸他们后却无任何愧疚和后悔。佩里分析了他早期的经历后,发现这个男孩已经无药可救。

这个男孩前面有个哥哥,刚开始父母生活在乡下,一家人开开心心地,男孩的母亲身体不好,自己带不了孩子时,周围邻居都帮忙一起带,也就是男孩的哥哥,所以男孩的哥哥就是在大家温暖的怀抱中成长的。

到了男孩出生时,男孩的父亲要上班,全家搬到了城里。男孩出生时有些吵闹,母亲无力应付,就把男孩一个人扔在家里,自己带着哥哥出去游玩。回来发现孩子不哭了,她以为这招很有效。于是,每当男孩哭闹时,她就带着哥哥出去,把男孩一个扔在家里,有时几个小时,有时长达一天。十几月的时间里,男孩都是这样孤独过来的。这个男孩在早期依恋关系形成阶段,他与母亲与没有形成稳定的“母-婴”依恋关系,母亲没有给以充分的心理抚育,所以他的大脑发育是不完整的,心理成长出现空白。

男孩的性格开始慢慢扭曲,大了,父母管不了后,把他送到了儿童管教所。

自此,男孩走上了万劫不复之路。

父母就是孩子的镜子,你照着他,他看着你,你的镜子里没有关爱,没有温暖,又怎么让孩子开出希望之花呢?

从苦难中爬出来的小茨冈,为何仍拥有一颗单纯善良的心?

孤独的孩子

从苦难中爬出来的小茨冈,为何仍拥有一颗单纯善良的心?

孤独的背影

从苦难中爬出来的小茨冈,为何仍拥有一颗单纯善良的心?

伤心的男孩

四、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

很多孩子看着小时候很乖的一个人,到了十二岁后为什么突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上网、玩游戏、打架、泡吧,父母看着孩子,都觉得陌生。为什么孩子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1、3岁前给孩子大脑滋润和心理抚育

3岁前是孩子脑发育的关健时期,他们对所经历的事情会像海绵一样源源不断地吸取。美国科学家利用“正电子发射计算体层摄影”技术,对幼儿大脑的发育进行扫描观察到,发现孩子在出生之后,由于视、听、触觉接受大量的信号刺激,脑神经细胞之间建立联系的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研究也表明,3岁以后,大脑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已经基本定型,并且停止新的信息交流,这时大脑的结构就已经牢固成型。当然,这不代表大脑的发育已经停止,如同计算机般,硬盘已经格式化,就等待编程了。

从苦难中爬出来的小茨冈,为何仍拥有一颗单纯善良的心?

左边是处在用心养育环境下长大的三岁儿童的大脑,右边是被忽视儿童的大脑(图片源自佩里医生的研究报告)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严超赣研究组及其合作者采用大鼠模型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探索了这一科学问题。该研究中,实验组幼鼠出生后8至12天,研究者不给予母鼠充分的筑巢材料,从而导致母鼠对幼鼠无法进行良好养育(抚育缺乏、身体虐待等)。随后,研究者让幼鼠在发育的青少年期(出生后45天)和成年早期(出生后60天)完成行为实验(强制游泳实验,糖水偏好实验以及社交实验),并在轻微麻醉状态下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

结果显示,出生后受到不良抚育的大鼠表现出更多的抑郁样行为(depressive-like behavior)、社交退缩(social withdrawal)和大脑发育异常(aberrant development)。

我曾经一直在反思,两个孩子都是亲生,生下来时都是健康良好,为何一个是NT,另一个成了ASD。后来看了相关的资料才明白,他们的父母相同,出生时情况良好,唯一不同的是:出生后前三年的成长环境。

儿子出生七个月便断了奶,然后被送往老家,先是奶奶家,后是外婆家。快三岁时才接回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是动荡不安的,这也是后来我发现他为何一直缺乏安全感的原因。作为一个高需求的宝宝没有获得稳定的亲子关系,情感缺失、大脑滋润严重不足。

而我的女儿就幸运很多,自从怀了她后,我就没怎么上班,一直到她上幼儿园,都是在父母身边陪伴长大,所以她各方面发展就比哥哥好很多。

记得,曾有位专家说过:三岁前,孩子不要随便更换抚养人,最好由同一个人一直陪伴长大。

2、从小教育孩子,把“我”放在第二位

阿廖沙的外祖父后来被自己的儿子逼着分家,也算是自食恶果。他打了阿廖沙后还为自己找借口。说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挨几下打没关系,你以为我没挨过打吗?我挨的那个打呀,恐怕你边做噩梦也没有梦见过。”

每次两个孩子打架要分家产时,他就大声地斥责阿廖沙的外祖母,“闭嘴,都是你惯的。”把“我”放在第一位,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控诉他人的不是。

他总在强调自己的苦难,强调自己的委屈,强调别人不是。所以,在他调教出来的两个儿子中,没有一个能去体恤别人,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也能打个头破血流,为了争到小茨冈,让他一个人抬很重的十字架,活活地把小茨冈给压死了。小茨冈被压死后,阿廖沙的小舅舅雅科夫不但不悲伤,反而侥幸地说:“幸好我没有背,否则压死的就是我了。”你看看,活脱脱一幅机会主义的嘴脸。

所以,我们应该从小教育孩子,要学会分享,把“我”放在第二位,把“他”和“你"放在第一位。

3、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

李玫瑾说:”很多孩子'心理发病期‘都在12岁到18岁前后。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而且大多源于父母在早期对孩子在抚养方式。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

很多人以为孩子会自然而然地长大,如果心理抚触不到位,那么电视和网络就会去教育他。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上有诸多毛病时,其实为时已晚。

就像那个13岁的大连男孩子,据他舅舅说,孩子很乖,父母平时很忙,就扔给孩子一个手机,然后孩子就躲在房间里玩手机,一玩就是一整天。看起来,孩子没有给父母带来麻烦,但是他的心理已经在慢慢蜕变,直到那件震惊全国的事件发生。

记者采访孩子父母时,他们不相信,孩子舅舅说不可能。他们觉得平时一很乖的孩子怎么可能干出伤天害理的事,可是结果就是这么残酷。事情就是孩子干的。没有心理学家去了解孩子在三岁前的成长情况,但是根据推理,估计孩子在早期被怱视的可能性比较大。

所以李玫瑾教授反复在强调,在做父母前一定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每个阶段需要什么样的指导,心理抚育的内容有哪些?谁先谁后,哪些是基础的,哪些是一生的?

不了解这些,最好不要当父母。

孩子的前六年,父母一定要用心陪伴孩子,这个阶段所花的时间,一辈子都值得。

从苦难中爬出来的小茨冈,为何仍拥有一颗单纯善良的心?

快乐的孩子

参考书目:

1、李玫瑾.《幽微的人性》.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

2、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3、【苏】高尔基.《童年》.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4年

4、心理研究所.心理所揭示早期不良抚育可导致脑自发活动发育异常.中国科学院.2017-02-07

5、 作者贝妮.我们与恶的距离,恶究竟源自哪里?Penny贝妮.2019-11-20

我是@林汀物语,陪孩子一起慢跑。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童年》小茨冈的人物形象(从苦难中爬出来的小茨冈)》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