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慧眼识人(傅佩荣流传千年的三步识人法)

什么叫慧眼识人(傅佩荣流传千年的三步识人法)

蓝闲丽 2025-10-08 教程 8 次浏览 0个评论

在儒家看来,认识一个人是很重要的事。

关于识人,《论语·为政篇》里有一段话,可以作为很好的参考: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看清楚他过去的所作所为,看仔细他的心安于什么情况,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

1 如何对待过去?

孔子这段话层层递进,简单概括起来就是,想清楚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要认识一个人,先看他现在正在做什么事,怎么做的,是否合规矩。

然后,再看他过去一路走来,如何做人处世。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常常要打听他的身家背景。

依照这样的原则,倘若过去做错事怎么办?

是不是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当然不是。

只是一个人过去做过的事,难保将来不会重犯。

须知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人是习惯的奴隶。

想要别人给你肯定和机会,必须证明自己与过去不同,改过向善了。

要改过迁善,则须痛下决心。

2 什么叫做心安?

最难的是第三点,察其所安。

说到“安”字,孔子很强调一个人的心安。

譬如,宰我认为守丧不必要三年,孔子问他,如果守丧满一年就吃好的、穿好的,你心里安不安?

“安”是什么意思?

我们可以借《孟子》里的一段来做描述。

孟子说,舜在年轻时,吃干粮、啃野菜,在田里工作,好像准备这样过一辈子似的。

等他后来受到尧的提拔,当了天子,穿上麻葛单衣,手中抚着琴,尧的两个女儿在旁边侍候,又好像他本来就拥有这一切似的。

这说明,舜在任何情况下心都能够安。

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困,吃干粮啃野菜,生活非常贫困,但他没有任何抱怨。

每天时间到了,就到田里劳作,做该做的事,不会有任何胡思乱想。

等他当了天子,荣华富贵应有尽有,又好像这些本来就是属于他的,既不骄傲,也不狂妄,更不会穷奢极欲去享受。

舜的“安”,是安在他自己内心里面,也就是问心无愧,坦坦荡荡。

所以,什么叫做心安?

心安就是,我在做这件事时,没有别的念头,觉得人生走到这一步是好的,一路走来问心无愧,在做我该做的事。

傅佩荣:流传千年的三步识人法,不止慧眼识人那么简单

3 你为什么不快乐?

“安”字对现代人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

现代人有一个通病,就是都很不安,内心浮躁,总觉得自己有些想法没有实现。

病因在哪里呢?

就是我们一天到晚被媒体包围,每天看到太多的消息;

看多了之后,总觉得与别人比起来,自己很委屈,好像别人总是比我幸运,就我这么辛苦、这么倒霉。

这是现代社会信息太多造成的烦恼,使人心很难安定下来。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一句话,直指现代人生活状态的核心问题。

他说:“我从事心理治疗的工作几十年,来找我看病的人大多数身体健康、心理正常,但是并不快乐。”

“身体健康、心理正常,但是并不快乐”,就说明,快乐需要身心之外的特别因素。

不快乐是因为,生命中最根本的自我没有得到安顿。

身心的健康正常,一般人都可以做到,只要年轻、保持运动、有好的营养。

但是,内心里面的自我能不能安顿呢?

这是没有把握的事。

要看一个人能不能够经常自我反省,对自己的处境是否能够接受。

我们可以时常自问:

我今天有这样的遭遇,是要怪别人,还是要自我反省?

答案当然是后者。

反省之后,你就知道下一步应该往哪里走了。

所以,“察其所安”的“安”,从时间上说,可以指在现在、过去之外的未来。

类似于,一个人达到什么目的,才能够安顿下来。

4 了解自己与认识别人

说到这里,我特别提醒大家注意:

通常我们达到目的时,就能够安顿吗?

不一定。

很有可能又会出现新的欲望,要再去满足。

要知道,人常常是一山望见一山高啊!

小时候觉得,只要考上某所好的大学就满意了;

一旦考上了,又发现还有更高的学位需要努力;

就算读到博士,当到单位主管,又有新的欲望出现,永不满足。

这样一来,人生不是很辛苦吗?不是活得很累吗?

由此可见,孔子说的“察其所安”,除了用来观察别人,更应用来反省自我。

时常省察自己的内心,看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安顿,由此认识自己、调整自己。

儒家强调了解自己,也重视认识别人,这样才能够在选择行为时,有适当的分寸。

以上就是孔子对于识人的建议:

要了解一个人,除了对他的过去、现在了解之外,要特别注意到察其所安,看他的心在什么情况下会安定下来。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什么叫慧眼识人(傅佩荣流传千年的三步识人法)》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