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是问题还是巧合?为什么有的人工作好多年还会犯小错?
比赛不只是看谁说得快,看的还是主办方给出的难题。央视今年主持人大赛只考新闻主播。不是随便过关。编导给的题,每个细节都在考验人。很多人就卡在了小数点上。不是技术难题,是认读自己不用心。
全国36强!新闻播读测验,太多人没过关。
播的是神舟十九号飞船的着陆点。稿子有经纬度,东经101°04’09”,北纬41°12’50”。学过地理的都知道要按“度、分、秒”认读。可是真有成名的选手不会读。她工作4年,读成东经101度,北纬41度。听起来没毛病吧?可是完整是“落点精准坐标为”,这么一跳,分秒丢了,跟精准都没关系了。播报直接变成瞎编。
搭档也不管。比赛就比赛,不能互帮。她问了,没人告诉她。临场没救。
内容不是临时稿。飞船落地那会,各地卫视都播这条。新闻主播的活,不只是自己播的内容,还要随时刷素材,有不懂就去学。自己没责任心,这种失误就一直流传。专业课学过“度、分、秒”,怎么会漏掉?只会读度,这专业算学了白学。
专业出身的新闻主播,不掌握主流规定读法。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专业毕业,名校也管不住粗心。不是新手,大一不会读大家不说啥。工作好多年,还是这个样,太说不过去了。
经纬度单位“秒”,最精细。新闻主播就要学会抓细节。出错,就是本职不合格。新闻不追求华丽,追求准确。错了,就是丢了招牌。
不止经纬度出错,军用术语也读不出来。有人把“歼-10”读成“歼-幺零”,“红-19”读成“红-幺九”。标准是“歼-十”,“红-十九”。新闻主播连标配读法都出错,这种基础问题,是轻视工作才出现的。
汉字多,生僻字难读可以理解。偶尔有陌生地名卡壳,新闻主播也能理解,大家不会苛刻。但像“歼-10”,经纬度这种约定俗成的专业词,要掌握最基本读法,不能有误。这些不是难题,是本职基础。主播台是全国观众的窗口,新闻主播要对细节负责。
央视对错字还有专门惩罚。错一个字扣200元。不是小问题,是播音行业严管。
关键岗位出错,是对日常工作不在意。不是考察难度大,是对主持人职业要求没做到。播音不是口号,是要用心,工作态度决定质量。
新闻主播的形象决定观众的信任。最基本的播读失误,影响的不仅是个人,也是整个团队的名声。如果只会照读,不会核查细节,比赛就成了形式。
36人一起参赛,只有少数能完整无误地播报。这不是智力问题,是责任心。考比赛不是拼嘴快,是看谁做足准备。
关键信息是比赛现场的失误。不是平常小错误,是在全国观众眼皮底下暴露短板。每个新闻都是观众的知识源,主播要对每个细节精准掌握。
经纬度的正确读法是“东经101度04分09秒”,“北纬41度12分50秒”。普通读者不在乎,新闻主播必须规范。如果连基本的坐标都不会读,新闻信息就失去权威。
新闻主播行业普遍设有错字惩罚。这背后是负责与敬业。读错不仅损失金钱,更损失形象。新闻主播的要求,细致到每一个单位。
社会对新闻主播的期待,不在于高大上,只在于准确。工作4年还出错,说明职业习惯没建立。比赛是一次体检,细节不过关就是大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的专业课程都涵盖这些基础。如果一届又一届出现失误,说明专业训练不够扎实。不是所有毕业生都符合行业标准。
比赛的意义不是展示才艺,而是逼选手面对本职的真相。经纬度、术语、地名都要准确认读。每一次小错,都是一次警醒,专业基础永远排第一。
搭档不能帮忙是比赛规则,也是职场的真实写照。所有工作都靠个人积累。平时不下功夫,关键时刻拉胯。
不是一个主播的问题。行业里,只要忽视细节,就会集体掉队。比赛揭示了一个现象——轻视基础,人人有份。
新闻主播岗位是全国观众的耳目。专业错误传出去,就是行业的短板。惩罚措施不是摆设,是红线。3000块抵不过一次错读。
经纬度、飞机型号这些规范,不是考试手段,是日常标准。如果行业连这都守不住,观众信任只会降低。
比赛出错的主播,每个都是熟练岗位。说明日常培训还需要加强。不是个例,是行业普遍现象。
信息爆炸时代,精确播报是底线。新闻主播要按行规认读每一个坐标,每一个型号。混乱读法,就是对观众不负责。
中央台新闻主播有罚款制度,各省台也能借鉴。惩罚是为了规范。只有约束才能保证信息准确送达。
伤筋动骨的不是失误,而是态度。新闻主持不是天赋,是持之以恒的细心与标准化。
比赛终点不是结束,是暴露了行业现状。播报准确是每个新闻人的基础职责。
总结新闻主播比赛里的失误,标明了基础训练的缺失。每句坐标、每个型号,原本是职业底线。细节出错,影响巨大。规范是岗位最重要的一环。细节把关,才能让信息准、传递快,赢得观众信赖。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ug什么意思ug怎么读(离谱央视主持人大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