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在网上看到,有家长对语文教材里一些字的注音产生了疑惑和纠结。
比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一行(háng)”,还是“一行(xíng)”?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是“石径斜(xié)”,还是“石径斜(xiá)”?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一骑(qí)”,还是“一骑(jì)”?

这样的例子很多。
再比如,
“少小离家老大回(huái),乡音无改鬓毛衰”,是“衰(cuī)”,还是“衰(shuāi)”?等等。

要我说啊,这正是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差别,即所谓的“统读、旧读”。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规范化标准化的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集中表现。
我国56个民族,五大语系、129种语言,目前所通用的是汉民族语言,而汉语历经几千年的演化,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约定俗成的。
从黄帝时的仓颉造字、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再到新中国的汉语言文字规范标准,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随心所欲、生编乱造。
说到这儿,我刚在网上翻阅了一下,查到上边例子中几个字的注音竟然是 AI 生成的——希望这不是真的,不然就真的贻笑大方、遗害无穷了!还有,现在那儿那儿都是敏感词,听不懂、看不明、猜不对。我国的法定货币称作“米”,五脏六腑、身体发肤都用错别字或者某某来代替……我本愚笨,才疏学浅,不知道究竟缘于何时、所为何故!
为什么语文教材里要有文言文、古诗词,而且要求学生背诵?因为它们是经典,是精华,是对千百年来古老文化的传承,更是民族自立的基础、自信的源泉。
古诗词一般是口头吟诵、讲究平仄、合辙押韵的。
比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风雅颂,赋比兴”,一迭三叹,口耳相传,保存至今。用现代语言去诵读,就没有了那个韵、也没了那个味儿。
其中典型的,《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这里,“麦”、“德”、“国”、“直”,用现代汉语吟诵起来是不押韵的,如果用入声(轻短音,近似于国际音标æ)来读,就顺畅了。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m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dæ)。逝将去女,适彼乐国(guæ)。乐国乐国,爰得我直(shæ折扣,引申为价值)。
汉语的声调,古有“平上去入”,今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失去了入声,在郑汴洛中原地区(还有广东粤语等)的民族方言里还有所保留。
古往今来,平仄押韵是诗词歌赋的规范。 古诗词中,一些字是多音还是异音,或者是假借,要看它所表达的意义和上下文语境而定。几代人都是这么学习的、吟诵的,这就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没错!
还以上边说的那些字为例,
“一行(háng)白鹭上青天”。
蝶双飞,雁成行;各行各业,行行出状元;换成行(xíng)恐怕不行吧。
省某长(zhǎng)某某某一行(xíng),在白老师的陪同下,到六一二班考察。这里,读一行(háng)不行(xíng)吧?
“一骑(jì)红尘妃子笑”。
远远地看见,一匹骏马(自岭南沿途各驿站接力),四蹄生风、绝尘而来,老百姓还以为发生了什么紧急军情。离得远,先见马后见人(这种荔枝后来就叫“妃子笑”)。
一骑(qí)红尘,巫婆?哈利波特吗?
见笑了。
至于有人说,时代发展了,不能用旧知识教育孩子。对此,我食古不化,莫敢苟同。用人工智能来编写教材,不是偷奸耍滑,就是不负责任,大谬矣!
虽然AI发展迅速,日臻完善,似乎无所不能,但是让它注释翻译一下文言文、古诗词试试,结果必然是混淆视听、祸乱天下。
何去何从,自不待言。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知识的注音知识的注音是什么(语文教材注音问题之我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