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鸟讲的是什么故事(他死后留下17亿遗产)

死鸟讲的是什么故事(他死后留下17亿遗产)

欧白 2025-09-25 理财 1 次浏览 0个评论

关于钱,咱说实话,大多数人年轻的时候都觉得身外之物,差不多够用就行。可等到年纪上去了,钱堆得多了,麻烦也随之而来。想想哈同那1.7亿的遗产,就知道,钱留得太多,不光惹眼,还能让后人彼此伤心。民国年间,这位伊拉克裔犹太商人死在自家的大花园里,身后事不光是几间房子、一串珠宝那么简单,谁都想分一杯羹,可不是你说留给谁就能风平浪静的。

他死后留下1.7亿遗产,伊拉克亲戚想争夺,中国籍妻子却成大赢家

1931年那年,上海还算太平。爱俪花园里,哈同难受得喘不过气,最后真就这么撒手了。资产1.7亿,不敢说富可敌国,也能让半个上海夜不能寐。可他早在病患缠身时就写下遗嘱,全部财产留给了自己那中国籍的老婆罗迦陵——没生亲儿女,这点人人知。再过十年,罗迦陵也离开人世,一张又一张的遗产分配清单,盘得上海滩的各路亲戚、养子、管家都动了心思。

你要说哈同少年时多滋润,那是真不算。1851年,出生在巴格达,家里穷得叮当响。六岁那阵跟爹妈一块去了印度孟买,英国国籍也就顺手给了。这英国国籍呢,不像现在说出国、买房、喝咖啡那么风光,孟买满街的杂七杂八,哈同家还得自己琢磨明天饭钱。可等到他21岁,抱着试试看的心思先去了香港,又觉得还是上海机会多,第二年就去了那个新鲜热闹的大城市。

他死后留下1.7亿遗产,伊拉克亲戚想争夺,中国籍妻子却成大赢家

到了上海,天朝的租界盛景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哈同混进沙逊洋行当保安站岗,苦哈哈地守着大门,每月5两工资,仅够吃饱。每天看着那些进门出门的洋人、买办、老板,自己在门口抖落灰尘,心里明白:想发财就得进门,不是站门。后来发生一桩趣事——有那么一天,他发现沙逊洋行里头,竟然藏着烟土买卖。那些洋行的人,表面风光,暗里却是一锅烂粥。哈同盯两眼,心里嘀咕:就这大门,居然没人细查,一堆小角色鱼龙混杂,估摸着大班也头疼。

巧家子的人,总能见缝插针。他就琢磨着,守门也不只是站着,看那些人排着队进出,他灵机一动,在门口立了登记表,谁都得过他这一关。没钱的就老老实实等,急脾气的、讲关系的赶紧压点银子塞给他,他就点点头让人进。第一次收小费,还觉得手心发烫,后来一多,发现这才是门道,一个月下来小费比工资多了好几倍,谁还单盼那点死钱?奇的是,大班竟没看出名堂,反而夸他“会办事”,似乎洋行也清静了些。

他死后留下1.7亿遗产,伊拉克亲戚想争夺,中国籍妻子却成大赢家

人心都是肉长的,大班见他机灵,转头就给了个助理位置,从保安亭搬进了写字间。沙逊洋行里头,七窍玲珑的哈同混事一点不含糊,见风使舵、察言观色,他比谁都明白,做事不能只为了钱,还得让上头觉得舒服。赚外快,结心交朋友,两年不到,就攒了钱买房,还勇敢地拿闲钱放出去赚利息,上海滩的地皮跟他结上了缘。

地产的事,总得有点胆子。哈同早就看出租界那些地皮会涨,趁乱买了不少。碰到泼皮钉子户,他就找巡捕房的人帮忙,嘴上是劝,遇到板砖不听就是威胁。说来也邪门,每每法租界扩张,那地一开,哈同的地皮就跟着水涨船高,荣华富贵不外如是。有人后来笑他是“十里洋场一只鼎”,这其实不假——会赚钱的主啊,真是活络得很。

他死后留下1.7亿遗产,伊拉克亲戚想争夺,中国籍妻子却成大赢家

南京路那段铺路,也是哈同头脑灵光的一次。那年代上海滩讲排场,他命人把外滩到西藏路那一长段铺成铁藜木和沥青,说下雨不积水,踩上去软硬适中。可消息一传,坊间说成用了“红木”,叫价翻了好几倍,南京路房价也跟着起飞。那会儿南京路头一批进步分子逢人就念,走几步踩红木、转身身价翻一倍,这事让哈同赚得盆满钵满。

哈同的名气,渐渐在上海滩炸开锅。买房买地,铺路盖楼,哪样不是少见多怪?到了1931年末,哈同的身家已是难以想象的一大堆数字。可偏偏他膝下无儿,只收养了20个孩子,外头人议论纷纷,猜他到底打什么算盘。其实哈同做人也不简单——怕有争端,早早写好遗嘱,全部财产只给爱妻罗迦陵,养子女一个都别想分。

他死后留下1.7亿遗产,伊拉克亲戚想争夺,中国籍妻子却成大赢家

两口子的感情,外人不容易明白。说起来,罗迦陵能进哈同的生活,也是一桩奇缘——1886年,哈同刚跳槽到新沙逊洋行,那天在租界小巷碰到个卖花女,递了朵花,还带点玩笑劲地问:“先生,买花不?”哈同望过去,觉得那姑娘不像普通中国女性,眉眼深得像会说洋话。买了花,问完价,姑娘却说:“不如到我家坐坐。”他心头一动,算是明白,小姑娘其实在卖自己。那一回,哈同掏了10块,见情动了心,索性开口求婚。

卖花姑娘哪受过这个礼?她其实是个中法混血儿,父亲早年开船来上海滩,留下她和怨死的母亲,独自求活,最后沦为卖花女,说穷是真穷。哈同不是那等嫌贫爱富的人,果然正式娶她做老婆,还中西两套婚礼都办妥,上海滩轰动了好些日子。有人说哈同就是“外来的大财主”,可看得出来,他对老婆是真没二心,待罗迦陵像宝贝一样。

他死后留下1.7亿遗产,伊拉克亲戚想争夺,中国籍妻子却成大赢家

罗迦陵不是闲人,她眼光极准。1902年,她直说自己老家涌泉浜那块地该买下,说不定会被划入法租界。哈同有些犹豫,问她为啥懂。罗迦陵笑了笑,说上海的地皮就这两年疯涨。哈同信了,真的把钱投了进去,结果不久法租界扩得飞起,又是一桩奇迹。两口子一个出眼光,一个敢投资,钱自然源源流入。

为讨妻子欢心,哈同能花重金建园。70万两银圆造的爱俪园,内外园区别有风味。园子里亭台阁楼,花木扶疏,有时还混着西式沙发、法国花坛。别看是私人宅院,历代名流都来借住歇脚:徐悲鸿办展,章太炎作诗,蔡锷藏身后院。园里夜夜盛宴,轶事流传,上海社会天天八卦这对混血豪门的恩爱事。

他死后留下1.7亿遗产,伊拉克亲戚想争夺,中国籍妻子却成大赢家

到哈同故去的那年,上海滩风雨欲来。遗产的事,养子女们表面不说,心里都挂怀——毕竟1.7亿,谁不动心?遗嘱一公示,全归罗迦陵,20个养子女只得噤声。有懂事的人私下安慰,这也是哈同的本意,外人再多嘴,也只能作罢。

等到1941年罗迦陵离世,再一轮遗产纷争,上海法院都忙不过来。罗迦陵的遗嘱更是细分:总管家分到400万,政府拿了950万,几个养子和侄子每人10万,剩下的,最大那养子乔治分七成,罗弼分三成。你以为就此了结?不,远在伊拉克的哈同亲戚也要分遗产,千里迢迢赶到上海要说法,最后还是法院给驳回。16年,争遗产的戏一直没停,饭桌上总有人骂:“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话是这样说,可哈同家这些故事,谁又敢保证下一回不出新花样?

他死后留下1.7亿遗产,伊拉克亲戚想争夺,中国籍妻子却成大赢家

有时候我在想,要是哈同真的有亲生儿女,这局面会不会不一样?又或许,他内心其实早就知道,钱这东西再多,也留不住人心。外头风雨、身后争斗,园中花开花落,到头来,生活不过如此。可上海滩的传奇,还在大街小巷流传。说到底,我们能记住的,也许并不是那1.7亿的数字,而是那段爱俪园里的清晨黄昏。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死鸟讲的是什么故事(他死后留下17亿遗产)》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