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一翻账单,发现水电我交、房贷我还、连猫砂都是我下单,他一句‘我也花了啊’就把我打发了。
”——这不是段子,是我结婚第3年差点离了的导火索。
上周,豆瓣小组里一条“婚后AA制到底谁在占便宜”的帖子爆了,三万条留言吵到凌晨三点,我边看边笑:原来大家连吵架的台词都一样。
吵到最后,问题还是那个:钱怎么分才算不委屈?
我跟我老公试过最原始的AA,也试过把钱全扔进一个池子,结果一个嫌麻烦,一个嫌不透明。
后来我们干脆把账本摊开,像公司股东那样重新谈分红。
先说结论:没有万能公式,只有两个人都能点头的“刚刚好”。
先说比例分摊。
我俩收入差一倍,他七我三,那就按七三开付房租、水电、娃的奶粉钱。
听起来冷冰冰,但把数字敲进Excel那一刻,我心里那口闷气先散了。
高收入那位不再觉得被吸血,低收入的也不用硬撑面子。
后来我们算了笔账,如果硬AA,我每月得少吃四顿火锅,他得少买两双球鞋,谁都不爽。
再讲工具。
手机里的“家庭账本”小程序比婆婆还唠叨,花一笔响一声,谁想赖账都赖不掉。
最妙的是月底自动生成饼图,我一眼看出他咖啡支出占比12%,他才发现我外卖点得比想象中狠。
数据甩脸上,吵架都省了铺垫。
可数字再漂亮,也填不满安全感。
我俩最大的雷区是“未来”。
娃明年要上幼儿园,学费一交就是六万,我慌得睡不着。
后来我们开了个教育子账户,每月自动转进去一笔固定钱,谁也别动。
钱刚存进去那天,我突然觉得婚姻稳了一点,像给船加了锚。
文化差异也踩过坑。
我南方人,觉得钱放一起才叫一家人;他北方人,从小被教育“亲兄弟明算账”。
吵到最后各退一步:大钱共管,小钱各花。
听起来像和稀泥,但真执行了才发现,尊重比统一更重要。
身边还有朋友签了婚后财产协议,我一开始觉得伤感情,后来看他们把条款一条条读出来,反而像婚前体检,哪里有病提前治。
省得将来撕破脸再去法院排队。
八年下来,我们的账本从纸质笔记本升级到共享文档,吵架次数从一周一次降到一季度一次。
不是感情变好了,是规则把情绪提前消化了。
钱说到底只是纸,真正要分的是信任和耐心。
最后一句话:能把账算清的夫妻,不一定能白头到老;但连账都不敢算的,大概率走不到最后。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对账单怎样做(夫妻各管钱的公平秘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