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叶圣陶说明方法是什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苏州园林叶圣陶课文全解)

苏州园林叶圣陶说明方法是什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苏州园林叶圣陶课文全解)

关青 2025-10-28 数码 3 次浏览 0个评论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苏州园林》叶圣陶课文全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苏州园林》叶圣陶课文全解

苏州园林,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境内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称。苏州古典园林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境内私家园林始建于前6世纪,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现存50多处。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苏州古典园林所蕴含的中华哲学、历史、人文习俗是江南人文历史传统、地方风俗的一种象征和浓缩,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重大的艺术价值。以拙政园、留园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叶圣陶在文章中,对苏州园林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他笔下的苏州园林,不仅是一处处风景名胜,更是一幅幅完美的图画。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苏州园林的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和远景近景等局部特征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如诗如画的园林之中。叶圣陶的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他在描绘苏州园林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而是用平实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苏州园林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的文风,正是叶圣陶文学创作的独特魅力所在。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又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当代作家、教育家,是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长期从事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其题材涉猎广泛,描写细致入微,语言简洁明快,风格朴实无华。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隔膜》、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和散文集《小记十篇》等。

课文全解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说明这不是作者亲自统计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到过"表明作者研究、解说的范围。“也到过一些”其他地方的园林是为下文做铺垫,也是评价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地位的基础。】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一词,很确切地说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指出鉴赏苏州园林的重要。】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自然地过渡到下文的艺术鉴赏上来】

第一部分(第1段):总领全文,揭示写作意图,建议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并突出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妥善办法。),自出心裁(出于自己心中的设计或筹划。多指诗文﹑技艺等的构思有独创性。),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全文中心句,领起下文:本句说明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全文的总说。“务必”,表明设计者和匠师们坚定的追求;“眼前总是”,强调了苏州园林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图画”二字贯穿全文,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从主体到“配合”到“映衬”,由远而近,用四个“讲究……”,对“完美的图画”做了概括的说明】。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用“一切”“决不”这样肯定的语气词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为了强调各个园林的共同点。】。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用游览者的反应来证实作者的评价,从侧面烘托出园林之美。】【概括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图画美,并把这个特征的体现分为四个方面一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绝大部分”说明我国的建筑并非全部对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作比较。将苏州园林同绝大多数对称性建筑相比较,突出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原因,突出了其在布局上追求“自然之趣”的特点。】【写苏州园林的第一个特点: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中心句 ,总领全段。】。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丘壑,山陵与溪谷,喻指深远的意境。】,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活水”点出苏州园林水质的特点,突出了池沼的自然之美。】。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具体说明池沼的自然之趣。】。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引用古诗句,再现了池沼中鱼儿成群、莲叶田田的自然之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园林的图画美,增加了池沼的诗情画意。】【写苏州园林的第二个特点: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堆叠堪称艺术,池沼河道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这一段叙说假山真水,说前者似画而使游人疑在山间,说后者如出天然而使游人若置身画中,这也就是假中见真,真中见假,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说假山,从远望、身登来写。说真水,从池沼处于中心地位而写到作为配置的周围是物,再收笔写池鱼、池花。写法的不同,适应着假山、真水在园林中所起的配合作用的不同。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中心句 ,总领全段。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指时间上的以变化求映衬】。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不取这种整齐的修剪方法,是由于它只能显示单一,不能显示映衬,只能显示人工之力,不能显示天然之致,不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点】: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举例子、摹状貌、打比方,以园里“古老的藤萝”为例,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在画意”。不是平直齐整而是盘曲嶙峋,并且没有修剪痕迹,只有自然风致,正有中国画的审美情趣】。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写苏州园林的第三个特点: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安排花木重在“画意”,高低错落,多种不同的花树相间。】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巧用镜子增加景致的层次,使人产生视觉上的空间扩展感,突出表现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自出心裁。】【写苏州园林的第四个特点: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花墙和廊子的修建使园林层次多变,景致更深。】

以砖砌方法构成的镂空图案嵌置在墙上,墙壁称为花墙,镂空处称为漏窗。由于有漏窗,墙虽分隔着园林,但隔墙的景色还是可以饱览;又由于漏窗的图案无一重复,所见的隔墙景色便有所不同;更由于漏窗漏处毕竟很小,隔壁景致不能尽收眼底,游人在行进之中所见渐变,会觉得隔壁境界宽广。即使刚才恰从那边过来,此时乍见也会误认为别有洞天。这是“隔而不隔”。“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也有是依傍花墙的),蜿蜒而前,导人曲径通幽,它作为两侧景物之界而存在,却又因无所依傍而不阻人视线,这是“界而不界”。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开头一句“必然也不会……”和上段第一句“必然会注意……”相连,两句都是从游览者的角度来写的,前一句从正面提,后一句从反面提,既加强了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又避免了句式上的重复。】,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举例子,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极小范围的局部”呼应“每一个角落”,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写苏州园林的门和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列举了园林中建筑物的颜色,说明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原因,体现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用色之巧妙。】【写苏州园林色彩上的特点,与北京的园林比较,点明其“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

第二部分(2—9):具体描述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第三部分: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还不止以上所写,激发人们进一步了解苏州园林的兴趣。

概括总结

课文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以及局部特点的介绍,突出了其“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体特征,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认真、聪慧和杰出的艺术创造力,表达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问题探究

1.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到绘画,并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

作者反复提及中国画,是对苏州园林设计、建造事实的准确反映。苏州园林的主人大多是文人士大夫或有文化的商人,有不少园林是由书画名家设计甚至督造的(如文征明之于拙政园),他们确实是用中国画(山水画)的思路来设计园林的。

本文的主体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视作是围绕着“图画”展开的。第3段总体说明园林构图“美术画”的特点;第4、5段说明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在这些可以让“自然”唱主角的地方,苏州园林“抑人巧以从自然”“隐人巧以显自然”;第6段说明花墙和廊子的设计,突出苏州园林空间设计小中见大、浅中见深、层层掩映的特点;第7、8、9段说明角落、门窗、色彩等细节,突出其细腻雅致而非称丽或富丽的审美趣味。这样其实分别体现了文中“图画”的三重含义:自然的画、立体的画、文人的画。

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图画美”是贯串全篇的线索。作者首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即“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思考 探究 积累

一、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课文主体部分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主要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补充说明了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这些都与前边的总括句密切相关。

二、课文多数段的首句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从文体特点来看,说明文的作者总是希望读者直接、准确地了解自己所写的内容。因此说明文常在文章的显要处“设路标”“给提示”,帮助读者更快更方便地理解文章。

本文所要说明的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一种高度概括的审美特征,看似简单,其实不易理解,需要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加以说明。从第4段开始,段首句都是本段的中心句,起到了提示层次和角度的作用,从游览者无法不关注的主要景物(假山池沼、花草树木),到游览者比较容易关注的园林建筑(花墙与廊子),再到游览者不容易关注到的园林细节(园林角落、门窗、色彩),条理清晰,层次井然。我们还可以注意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心:第4、5段段首句均以“苏州园林”开始;第6段段首句以“游览”开始,用“必然会”点出花墙与廊子的常见;第7段段首句也以“游览”开始,却用“必然也不会”(其实意思是“很有可能会”)翻出一层,提示读者注意苏州园林角落的美;第8、9段接续第7段讲细节,段首句又均以“苏州园林”开始。文心周密,层次极为清晰。

三、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标本”在这里是样本的意思,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

("图案画"和"美术画"有什么区别?)

图案画更类似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看上去工工整整,大部分是对称的,比较刻板。而美术画是艺术创造,更注重个性,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和艺术之美。

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和"技术"有什么区别?)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4.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结合课文插图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观众多、极有层次了。

四、借鉴本文先总说再分别说明的写法,写一段文字,介绍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座公园或建筑。注意抓住其主要特点,有条理地进行说明。不少于300字。

示例:桂林,这片被自然之神精心雕琢的仙境,孕育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致,而象山公园,无疑是这璀璨明珠中最为耀眼的一颗。它以其独特的象形地貌、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八方来客,令人流连忘返。象山,顾名思义,其山形酷似一头巨象正悠然饮水于漓江之畔,那长长的鼻子轻轻探入水中,仿佛能嗅到江水的清冽与甘甜。这象形奇观,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让人不禁感叹于造物的奇妙与伟大。步入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座栩栩如生的象鼻山。山脚下,漓江如一条碧绿的绸带轻轻环绕,波光粼粼,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山水画卷。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两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仿佛步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象山公园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赞颂着这片山水的灵秀与神韵。公园内,古朴的亭台楼阁、精致的雕塑石刻,无不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积淀。

象山公园也是一处绝佳的观景胜地。站在山顶远眺,桂林城区的繁华景象与漓江的秀美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仿佛整个世界都为之倾倒。

五、从下面两项活动中任选其一,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

1.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被认为"是一个南北名园的综合"(陈从周语)。读一读《红楼梦》的第十七回,注意其中描写楼台轩榭、假山池沼和花草树木的内容,看看大观园有哪些特点,与课文所写的苏州园林有什么异同。

相同之处:假山的堆叠,虽然景致不完全相同,但是都写到重峦叠嶂、佳木葱茏、高低屈曲的石岸或蜿蜒通幽的小径,都具有一种自然之趣和天成之美。正门的窗户不施彩绘,墙壁也比较素净,“不落富丽俗套”。

不同之处:苏州园林从整体到局部都贯彻了“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审美原则,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艺术风格是和谐一致的。而大观园则表现为多种不同风格的“景区”的拼凑堆叠,既有朴素自然的,也有穿凿扭捏的,还有金碧辉煌的,就局部看不无佳处,就整体看并不和谐。

2.园林在人类历史中出现得很早,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园林体系。它们风格各异,"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宗白华语)。查找资料,了解并比较中国、西亚和欧洲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你的认识。

| 中国古典园林 |

1.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追求在自然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加工,展现出与自然更为和谐、精致的形态。山水园林特色突出,常用移天缩地和借景的手法,道法自然。

2. 建筑美与自然美融糅:建筑与自然元素有机结合,形成浑然一体的美感体验。

3. 诗画的情境:追求诗画般的审美意境,通过空间、色彩、声音、气味等激发人们的审美想象和情感共鸣。

4. 经营位置:注重景观的空间布局和位置选择,巧妙组织空间,引导观者视线和路径。

5. 意蕴深远:每个园林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寓意,如颐和园的福寿寓意、苏州拙政园的闲适意境。

主要代表:颐和园、苏州拙政园、留园等。

| 西亚古典园林 |

1. 用纵横轴线分地:将平地分作四块,形成方形的“田”字布局,中心设喷水池,象征天堂。

2. 重视植物和水法:以水池为中心,通过十字水渠灌溉植株,形成绿洲般的庭院景观。

3. 宗教文化浓厚:蕴含浓烈的伊斯兰宗教文化,模拟伊斯兰教天国的布局形式。

4. 面积有限但精致:通常以建筑围合庭院,面积不大但布局紧凑,富有艺术感染力。

主要代表:巴比伦空中花园、叙利亚园林、波斯园林等。

| 欧洲古典园林 |

1. 气势恢宏,严谨对称:追求人工美和几何图案美,园林布局方正、均衡对称。

2. 注重植物造景:植物布局规则对称,有明显的中轴线,树木花卉常被修剪成几何形体、图案花纹。

3. 喷泉与水法:喷泉和水池是重要元素,展现水法的奇妙与精致。

4. 建筑与自然结合:建筑与自然山水、丛林相结合,形成规模宏大的园林景观。

主要代表:意大利台地园、法国凡尔赛宫苑、英国自然风景园等。

阅读链接

苏州四大名园

沧浪亭、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统称为“苏州四大名园”,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典名园”。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后为明代监察御史王献臣归隐之地,取“拙者之为政”的语意而名,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沧浪亭地处苏州城南三元坊,在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而得名。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又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园中分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池为中心,风景明净清幽;东部则厅堂宏丽轩敞,重楼叠阁;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园风光。全园建筑布局结构严谨,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亦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苏州园林叶圣陶说明方法是什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苏州园林叶圣陶课文全解)》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