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古诗文时,有时会遇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它能把几句话的意思浓缩成一句,让文字特别精炼有力。这种手法就叫“并提”(也叫“分承”或“合叙”)。
一、并提是什么?
简单来说,“并提”就是把本来需要分开说的两件(或更多)相关的事情,巧妙地合并成一句话来说。这样做的好处是句子短了,但包含的信息可不少!
二、并提的关键:前后对应
理解并提的关键在于抓住它的结构特点:“前并列,后分承”。
“前并列”:句子前面部分通常是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事物(比如两个人、两种官职、两种景物等)。
“后分承”:句子后面部分也是两个(或多个)并列的描述或动作。
“对应承接”:前面并列部分的第一个事物,专门对应后面并列部分的第一个描述;前面并列部分的第二个事物,专门对应后面并列部分的第二个描述。顺序不能乱!
我们用一个经典的例子来说明: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诸葛亮《出师表》)
表面看:“侍中侍郎”是一个官职(其实是两个官职合在一起说),“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三个人名。
并提解析:这句话用了并提手法。
前面并列项是官职:侍中和侍郎。
后面并列项是人名:郭攸之、费祎和董允。
正确对应关系是:
侍中→ 郭攸之、费祎(意思是:郭攸之、费祎是侍中)
侍郎→ 董允 (意思是:董允是侍郎)
如果不用并提,正常语序应该是:“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
你看,并提只用了一句话,就交代清楚了三个人的不同官职,是不是很简洁?
三、并提有什么好处?
作者们为什么喜欢用并提呢?它主要有三个妙处:
1. 文字简练:避免重复啰嗦,用最少的字表达更多的意思(比如《出师表》的例子,少说了好几个字)。
2. 结构紧凑:句子读起来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显得很有气势。
3. 富有韵味:它像一个小小的谜语,需要读者动脑筋去“拆解”前后的对应关系,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体现了汉语的凝练之美。
四、注意点:别混淆了!
1. 注意歧义:如果并列项太多或者对应关系不清楚,可能会让人产生误解。所以作者用得好,读者也得用心理解才行。
2. 区分“互文”:并提和另一种修辞“互文”有点相似,但完全不同:
并提(分承):是“分开承接”。(A和B,分别对应C和D,各管各的)。
互文:是“互相补充”。上下文的意思要合起来理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例子对比:
并提例:上面《出师表》的例子(侍中管郭、费,侍郎管董)。
互文例:《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意思不是说将军都死了、壮士都回来了,而是说“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胜利归来”。“将军”和“壮士”、“死”和“归”的意思互相渗透,要合起来理解整个场景。
五、并提手法在《三峡》中的精彩运用
郦道元在《三峡》这篇描绘三峡壮丽风光的著名散文中,就大量运用了并提手法,让文字极其精炼,画面感极强。最精彩的例子就是描写春冬季景色的这句话: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 表面看:“素湍绿潭”(洁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是两种景物;“回清倒影”(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是两个动作描写。
2. 并提解析: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并提句。
前面并列项是两种水:素湍(洁白的急流)和 绿潭(碧绿的深潭)。
后面并列项是两种状态:回清(回旋着清波)和 倒影(倒映着影子)。
正确对应关系是:
素湍(急流) → 回清(回旋着清波)——因为急流是动态的,所以它激荡、回旋。
绿潭(深潭) → 倒影(倒映着影子)——因为深潭是平静的,所以它能清晰地倒映两岸的景物。
3. 并提的效果:
简练无比:短短八个字,描绘了两种水(动与静)、两种状态(激荡与平静)、两种颜色(白与绿),信息量超大!
节奏感强:“素湍”对“绿潭”,“回清”对“倒影”,读起来像对子一样工整好听。
画面感十足:读者在脑中要“解压”这个句子,想象出“湍急水流卷起白色浪花”和“平静深潭映照山光天色”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意境非常优美。
《三峡》中还有一处典型的并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 表面看:“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 并提解析
前面并列项是两个时间:亭午(正午)和 夜分(半夜)。
后面并列项是两个天体:曦(太阳)和月(月亮)。
正确对应关系是:
亭午(正午) → 曦(太阳)——只有正午太阳升到最高,阳光才能垂直照进狭窄的三峡谷底。
夜分(半夜) → 月(月亮)——只有半夜月亮升到中天,月光才能直射进峡谷。
3. 并提的效果:强调了三峡山高峡窄的险峻特点。并提的句式“自非...不见...”显得语气非常肯定,突出说明了只有在特定时间(太阳/月亮在正头顶)才能见到日月,其他时间都被高山遮挡了,让人深刻感受到三峡地形的奇特。
总结一下“并提”手法:
它是什么?把分开说的相关事情合并成一句说。
核心特点?“前并列,后分承”,前后项按顺序一一对应。
怎么识别?看到句子前面有并列的事物,后面有并列的描述,而且感觉这些描述不是同时修饰所有前面事物的,就要想想是不是并提。
怎么理解?像“解压缩”一样,把合并的句子拆开,找到前后正确的对应关系(A对应C,B对应D)。
有什么效果?精炼、紧凑、有节奏感、富有表现力。
郦道元在《三峡》中,正是巧妙地运用了包括“并提”在内的高超语言技巧,才用如此简短的篇幅,描绘出了三峡四季变幻、气象万千的壮丽景象,让它成为一篇千古传诵的山水名作。理解并提手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古文语言的魅力!同学们以后在阅读古文时,可以多留心找找这种有趣又巧妙的表达方式。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回清倒影的清是什么意思(语文知识小课堂什么是并提手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