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俱寂 (wàn lài jù jì)
字面意思
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寂静下来了。(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深层含义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声音都没有。这是一种极致的、深沉的寂静,常能烘托出宁静、肃穆甚至略带神秘的气氛。
典故出处
出自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意思是,此时此刻,自然界的一切声音仿佛都沉寂了,只听到寺院里钟磬的余音。成语化用了这句诗。
结构分析
主谓结构,万籁:(主语)“籁”本指古代一种三孔管乐器,引申为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万籁”指自然界的一切声响;俱寂:(谓语)“俱”是全、都的意思;“寂”是寂静。合起来就是“都寂静了”。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鸦雀无声、夜深人静、寂然无声
反义词:人声鼎沸、沸反盈天、锣鼓喧天
易错点
1. “籁”的写法和读音:这是最大易错点!字形是“竹字头 + 赖”,读作 lài(第四声)。常被误写或误读为“赖”、“懒”或“簌”。
2. “俱”的写法:是“俱备”的“俱”(单人旁),表示“全、都”,不要写成“具象”的“具”。
3. 意境:此成语描绘的是一种自然而深沉的静,多用于夜晚、山林等开阔的自然环境,而非人为强制的安静(如图书馆)。
文化冷知识
“万籁俱寂”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静”的至高境界。它不仅仅是“没有声音”,更是一种能与心灵对话的、充满张力的宁静。在这种极致的静中,反而能更清晰地感知到最细微、最本真的存在(如诗句中的“钟磬音”),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正是通过细微之声来反衬和深化整体的寂静感。
相关成语延伸
“鸦雀无声”:意思是连乌鸦和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安静。它与“万籁俱寂”区别在于:“鸦雀无声”多用于形容人群聚集的场合突然安静下来,强调人为环境的静;而“万籁俱寂”多用于形容自然环境的静,意境更空灵、宏大。
“悄无声息”:形容静悄悄,没有声音。比较口语化,适用范围广,但文学意境不如“万籁俱寂”深远。
当代启示
1. 寻求内心的宁静: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万籁俱寂”成为一种可望而不可求的奢侈品。它提醒我们,偶尔需要脱离噪音,寻找一个能让身心彻底放松和沉思的宁静空间。
2. 文学与影视创作:是渲染环境气氛、营造悬疑或空灵意境的绝佳词汇。
3. 感知自然:当我们身处“万籁俱寂”的环境时,我们其他的感官会变得敏锐,能更好地观察和感受自然的细微之美。
经典哲思
这个成语蕴含着“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老子)。极致的“无”(无声)能孕育出极致的“有”(内心的感悟和对细微声响的觉察)。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静”不是死寂,而是一种充满生命力和感知力的状态,是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
总结
“万籁俱寂”是一个极具画面感和诗意美的成语,它超越了简单的“没有声音”,描绘了一种深沉、广阔、融入自然的宁静境界。它既是文人墨客追求的心境,也是现代人向往的精神栖息地。使用时需特别注意“籁”字的写法和读音。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鸦雀无声是什么意思(中国文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