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正的成语有哪些(成语解读意诚心正禀性之移匪难)

带正的成语有哪些(成语解读意诚心正禀性之移匪难)

泥清心 2025-09-26 手机 1 次浏览 0个评论

意诚心正,这一汉语成语,出自儒家早期文献《大学》,原文是: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一成语,既是修诸内而积极主动改造自己禀性的修为之成果,又是实现人格重塑和人生价值再造的伟大事业。

从人生价值观上言,古代的仁人志士,基于“意诚而后心正”的修为心性,然后方可达致身修,进而实现家齐、国治和天下平的人生抱负和自我价值理想。

从人生方法论上言,基于格物致知的意诚心正,乃是修身之本。没有这一修为工夫,意不诚而心不正,则无以藉由修身而实现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人生做为。

成语解读:意诚心正—禀性之移匪难,贵在自觉修为,勇于改造自己

诚意正心:自觉改造人之禀性的心性修为。

人们常说:江山易改,而本性难移。

实则,本性的难移,往往是不能自觉改变、自我改造的托词。

江山既可以改,难倒本性不可移?

当然,本性之改变,乃是人生改变天下、平治天下的前提和基础。

意诚的人生素养,是心意上的自谦而不自欺。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大学》)

自欺者,既是心不真实的虚伪、虚假,又是“率性”上的不自觉、昏昧。

人之所以不能绝弃恶之欲念,便缘于心不能诚:一方面不能如“好好色”那样乐道之行,一方面不能如“恶恶臭”那样耻于不义。

人心好仁而恶不仁,或者好善而恶恶,无有一点私意夹杂心中,便是“毋自欺”的心性自得。

人生修为上,之所以必要“慎其独”,乃缘于“诚于中”,方能“形于外”。

心性修养上,之所以必要“诚其意”,乃缘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无不自得。

人身为德所润,则身所载无非德性,便是心意之诚。

人之修身上,之所以必要“正其心”,便缘于心有好恶之私情则不得其正。

“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大学》)

这一人之习情,乃是“心不在焉”的结果。

人生要克治这些不正的情性,当要操存其本心,坚持“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自得其正。

从克治工夫上言,意有不诚,方要诚其意;心有不正,方要正其心。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见於面,盎於背,施於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尽心上》)

人的意诚心正,本于知止而根心分定,无有凿伪、凿识。

人心有此素养,自是“大行不加”而“穷居不损”,分定不迁,不惑于外境。

在明代儒家学者郝敬看来:

“自欺最是杂念妄想为甚,未有可好可恶之物,空想过去未来,此是念头上虚妄,未见施行,不为欺人,祇自欺也。”(《黄宗羲全集·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下三》)

心意之诚,正矫治自欺之病,摒弃杂念妄想,绝弃空想虚妄之念。

“恶恶不能如恶臭,好善不能如好色,自家本念,终成欠缺,是谓不自慊,较自欺加显矣。”

诚意而自慊的修为工夫,正为克治不自慊之习心而设,旨在有恶恶、好善之诚。

人心的自欺,在未有好恶之前,主要体现为心的不止不定,不静不安,不可与虑。

人心的自慊,是在既有好恶后,能忠信而循行中正之道,以至于施为于家国天下上身心无歉,心安理得。

人若自省,知妄念多而有意不诚,便当以勿自欺的修为为始,知止有定。意诚,必以自慊为终。

在明代儒家学者刘宗周看来:

“自欺受病,已是出人入兽关头,更不加慎独之功,转入人伪。”(《刘宗周全集·证学杂解·解四、五》)

心不诚而自欺,往往是相沿成习的禀性使然,有追逐名利心而落入凿伪。

乡原之人,似忠信、廉洁,而实是欺天罔人,无所不至,犹宴然自以为是,全不识人间有廉耻事。

人生戒欺求谦之功,基于明善而知止,诚意而正心的修为,重在置力躬行,操心于谨言慎行,居敬而主一无适。

意诚心正:达致人格纯粹、高洁的心性修养。

改变人的气质,改造人的心性,一直是孔孟之道的核心价值意旨。

在孔子看来,我欲仁则仁得,志于仁则无恶。

在孟子看来,践行王道价值,非是“挟太山以超北海”(《梁惠王上》)的诚不能为,而是若“为长者折枝”的皆可为。

人的气质之性,往往本自情感、情欲之身。人有七情六欲,禀赋既有,不可或缺。

人的理义之性,是喜怒哀乐未发而为中,发而节中节则为和。中和之道,便是人生的正道。

从人格修为上言,节制情欲,中和情感,止于适度,贵在拥有意诚心正的素养。

意诚心正,虽只有四个字,但意蕴丰富,涵盖了心灵洗礼和铸魂、补钙的全部人生修为内涵。

对于人生来说,改造自我的学问在于修身正行,而修身正行之本在于诚意正心,人心纯粹、人格高贵便本于此。

在人生的积德行善上,意诚而心正,自能“纯亦不已”(《中庸》),至诚无息。

成语解读:意诚心正—禀性之移匪难,贵在自觉修为,勇于改造自己

一个人若有了改造自己的自觉和责任担当,则自身的性格、气质可以重塑,自我的品性、言行可以改善,自个的命运、机遇可以把握。

一个人若有意诚而心正的素养,自有心灵的纯粹,人格的高洁,忠贞不渝,光明磊落。

一个意诚心正之人,面对生死的价值抉择,必或能“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或能“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

一个意诚心正之人,面对富贵的价值追求,必或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的洒脱,或是“富贵不能淫”(《孟子·滕文公下》)的贞定。

在明代儒家学者唐伯元看来:

“物有本末,身其本也,家国天下皆末也,未有本乱而末治者。”(《黄宗羲全集·明儒学案·甘泉学案五》)

人生的纯粹,人格的高洁,系于知本,坚持以修身为本,而修身又以意诚心正为本。

人生务本于仁义、道德的人性则意诚,不然皆伪;守其本则心正,不然悉邪。

人生意诚心正,无私而当理,克己而复礼,守庄以莅而动以礼,定静安虑而无不自得,便有人格的高洁。

人有意诚心正之修养,方能躬行措宜,在家而家理,在国而国治,在天下而天下平。

人有意诚心正之素养,便是凡有行,凡有为,无巨细,无精粗,遇到行有不得、不通之之时,一一反己、省己、责己、舍己,而不敢一毫求人责人,自慊而慎独,惟义是从。

诚意正心:自我重塑精神世界的根本之道。

意诚心正,是早期儒家思想中修身为本的学问之道。

在意诚心正之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业成就的关系上,治国、平天下,是改造社会、施行王道的外王;意诚、心正,则是改造内心、修身成善的内圣。

一个人要想改造外在的世界,必当求诸内而进行自我的自觉改造、完善和提升。

治国、平天下,既要有胸怀天下的格局气度,又要有慈惠万民的仁爱大德,还要有上行下效的政治权威,而这些都离不开修身上的意诚心正。

在人生作为上,意诚心正而后身修,方可以达致家齐、国治和天下平的境界。

一个人一旦把改造自己当做学问来修持,一经在心灵深处进行涵养省察,便会在灵魂上觉醒,在意志上坚毅,在精神上焕发,在行为上中节,在乐趣上高雅,在作风上务实,在形象上重塑。

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座宝藏,可挖掘的潜力无限。

一个人若能自觉重新认识自身,重新定位自我,重新赋予价值,重新做出努力,日久天长,则精神世界便会别有洞天,精彩纷呈。

人生意诚心正的修为境界,实是在创造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其中,我们会体验到什么叫灵魂的纯粹,感受到什么叫性情的真诚,品味到什么叫精神的充实,享受到什么叫人生的乐趣。

人的精神一旦富有,便会有“贫而乐,富而好礼”(《论语·学而》)的心安自得,乐在其中。

成语解读:意诚心正—禀性之移匪难,贵在自觉修为,勇于改造自己

人的灵魂一经富足,便是尊德乐义的自得,“素位而行,而不愿乎外”(《中庸》),真诚而惬意,泰然悠然。

“君子之絜矩也,始之格物以尽其变,合之致知以精其鉴,授之诚意以谨其几,统之正心以括其体,要之修身以立其本,施之齐家以取其则,推之治国以广其施,极之明明德于天下以致其量,于己为明明德,于人为亲民,即明亲之至为止至善,而大人之学尽在是矣。”(《刘宗周全集·大学古记约义·絜矩》)

在先哲看来,人的精神世界的自我构建,便在于此,其中意诚心正具有关键和枢纽的作用。

为政者,若能意诚心正,自能与民同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俯首甘为孺子牛,当好人民的公仆。

中华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很多文化瑰宝,成语就是其一。每个成语都是特定文化体系中提纲挈领之论说,富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涵义。成语解读,旨在透过其表面涵义,而挖掘其内在精髓,以回归其本来精神和灵魂。我的诠释理解,仅限于学术上的探讨和心得上的交流。

欢迎评论交流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版权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带正的成语有哪些(成语解读意诚心正禀性之移匪难)》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