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如今我才顿悟,韩非子笔下“愚者随俗”的批判,原来精准戳中了曾经的我。过去总以为跟风是顺应潮流、是灵活处世,别人选的路跟着走准没错。但现实真的如此吗?先别急于结论,我要揭开一个残酷真相:跟风从来不是安全港,那些自欺的“法不责众”,终会变成反噬自己的枷锁。而《韩非子》里的“覆车之鉴”,正是为当下的我们敲响的警铃。
《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个富人,因墙坏未修,儿子和邻人都提醒他“不筑,必将有盗”。后来果然失窃,富人却只信儿子聪慧,怀疑邻人偷盗。这便是“智子疑邻”的故事——跟风式的判断,让理性被偏见吞噬,哪怕真相就在眼前,也会因盲从他人态度而迷失。
你瞧,即便在日常小事里,跟风带来的认知偏差都如此致命,更遑论在复杂的社会浪潮中。如今直播带货盛行,只要有主播宣称“全网最低价”“明星同款必入”,评论区便扎堆跟风下单,可收到货才发现不是残次品就是虚假宣传,维权时才醒悟“大家都买”不代表“东西靠谱”。还有职场里,有人跟风吐槽新制度“压榨员工”,你也跟着转发负面言论,最后却发现制度是为了优化流程,自己的冲动发言反倒给领导留下了浮躁的印象。这就是跟风的代价,你以为的“合群”,实则是把自己推向认知和发展的双重陷阱。
韩非曾言:“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意思是不盲目遵循古法,不固执于旧俗。可跟风的人偏要“期修古,法常可”,别人走的路,哪怕早已布满荆棘,也硬要跟着踩上去。就像有人看别人辞职创业赚了钱,也不问自己是否有资源、有能力,跟风裸辞一头扎进陌生领域,最后赔光积蓄才发现,别人的成功路径根本复制不了。更可怕的是,长期跟风会让我们彻底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沦为韩非子口中“随波逐流之徒”。
比如网上一有热点,很多人连事件来龙去脉都没理清,就跟风站队、宣泄情绪;职场里一有新风向,大家不琢磨对自己职业发展的利弊,就跟风焦虑或盲目追捧。长此以往,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空心”,遇到问题只会问“别人怎么选”,而非“我该怎么想”。
那我们该如何摆脱跟风的桎梏,不做那“覆车之辈”呢?我总结了三则破局之策。
- 第一:根源追溯法。每当看到众人追捧某件事、盲从某个观点时,先别着急站队,而是去追溯其根源。比如网上疯传“某行业即将崩盘”,你就去查行业报告、政策文件,弄清楚是局部问题还是整体危机;职场里有人说“这个岗位没前途”,你就去研究岗位的晋升路径、核心价值,分析它是否真的不符合你的长期规划。韩非子强调“循名实而定是非”,就是让我们从本质和实际出发判断对错,而非被他人的情绪或言论牵着走。
- 第二:成本推演法。在跟风之前,先推演一下这件事的成本与代价。如果跟风错了,你需要付出什么?这个代价你能否承担?比如有人怂恿你跟风参与某“高回报”投资,你就想想:如果血本无归,我的生活质量会不会下降?会不会影响家人?想透这些,你对跟风的冲动便会冷静许多。
- 第三:反共识提问法。当大家都在追捧同一种声音时,试着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个观点的对立面有没有合理性?”“支撑这个共识的证据是否充分?”“如果我反对这个共识,会有什么损失?”比如大家都在跟风吐槽某部电影“烂片无疑”,你可以想想:它的镜头语言有没有可取之处?剧情逻辑是否真的一无是处?哪怕最后你还是觉得它不好,但这个思考过程,也能让你避免沦为纯粹的情绪复读机。
以上三策,是我基于韩非子智慧的一点思考,你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借鉴调整,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破局妙招。
最后,留给你一个思考题:如果明天出现一个全民跟风的“风口”,你能做到不盲从吗?是因为自信能独立判断,还是担心特立独行会被排挤?下期我将继续深挖韩非子的“独断之明”,教你在喧嚣的舆论场中保持清醒,做那个不跟风却能走对路的智者。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跟风是什么意思(别做盲从的愚者随俗用韩非子智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