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茶匙、茶针、茶叶夹子全摆上桌,还是手忙脚乱。
”
——说中了吧?
六件套买齐≠会用,90%茶友都把“茶道六君子”当摆设。
今天把话挑明:不会用,白瞎好茶。
先说最容易丢脸的桥段:拿茶匙猛戳茶叶,结果碎茶一冲就苦;拿茶针当搅拌棍,紫砂壶嘴瞬间刮花。
尴尬不?
正确姿势:
茶匙轻轻“溜”茶,像抖落雪花,碎渣不扬尘;
茶针贴着壶嘴旋转180°,堵了也疏通,动作快,壶不伤。
茶夹更常被误会:它不该碰叶子,只是“服务员”。
烫杯时用夹子拎杯沿,不烫手;递茶给客人,夹子夹杯沿往右转半圈,手背不露,仪态满分——朋友刚拿茶夹当筷子夹叶,整桌人集体皱眉。
茶漏像漏斗,不是滤网。
龙井、银针那种娇嫩叶子,一漏全撒,用茶漏“引路”才稳;普洱沱茶反而嫌它碍事,直接抓茶块砸壶胆,老茶头蹦两蹦就服帖。
茶筒别只当笔筒。
买整套六君子的竹筒,最好两头通风,洗后倒插立干,否则黄梅天三天长霉,一拔一股霉茶味。
有人把茶筒当笔筒,插毛笔的也插茶针,墨香混陈普,画面感炸裂。
茶拨存在感最低,其实最解气。
泡完乌龙,壶壁全是碎渣团,拨片一刮一掏,壶壁锃亮,下一泡不再串味。
朋友拿旧银行卡剪个斜口,也能用,但塑料味混茶里怪怪的,还是竹片安心。
六步法自己掰着手背一遍:
1 开席前把六君子摆成扇形,顺手;
2 茶匙取茶,“雪花滑”入壶;
3 茶夹烫杯,杯子排成一列,水珠秒干;
4 第一冲茶针待命,壶嘴稍堵立刻转一下;
5 第六泡把茶拨伸进壶底刮渣,壶口清清爽;
6 收拾完茶筒里插好,布巾擦一圈,茶台不留水痕。
细节再补:
- 材质别用金属的,铝茶针一刮就是银白道,壶废。
用牛角、竹、黑檀,温润不导电。
- 竹子半年换一次,裂了细缝藏茶油,下次泡绿茶就串出陈普味。
- 茶夹烫杯后别随手扔桌,放在茶巾折起的“小山”上,客人一看就觉得训练过。
茶类不同,工具侧重也漂移:
绿白黄芽细嫩,茶漏全程在线;
岩茶、凤凰单丛条索粗狂,直接干杯,茶漏收起;
煮老六堡,茶拨得上场,否则渣子把电陶炉糊成煤球。
有人把六君子摆拍小红书,滤镜一开,竹筒刷上镭射漆,灯光刺眼。
要我说,哑光竹色最耐看,泡茶时手心不会被反光晃得心烦。
茶筒侧面轻轻刻句“一期一会”,磕碰的小缺口自带包浆,比崭新一套更有人味。
一套正确用法的六君子,能把“喝茶”变“招待”。
朋友走后,茶台干干净净,像什么都没发生,却留下淡淡回甘——这份体面,就是茶具最贵的价值。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茶道六君子都有什么用(茶道六君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