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去小学门口接邻居孩子,听见一年级新生自我介绍都快傻眼了。这哪是学生登记,活脱脱诗词大会现场。一个男孩说叫“扶苏”,另一个说“邕熙”,还有叫“玺遥”的,跟唐朝公主似的。问了才知道,现在家长取名早不走寻常路了。
上个月我参加妹妹家的满月酒,姑父拿着本《楚辞》翻来翻去,说要把名字搞出文化范儿。结果表弟出生后,全家吵了半个月——奶奶非要叫“小宝”,姑姑想用“知夏”,姑父偏挑了个生僻字“桉”,最后妥协成“桉然”。我寻思这名字写教案都麻烦吧?
以前满大街“子涵”“梓萱”的年代,班里一叫就三个站起来,现在可好,家长们开始“内卷”了。青岛那个“鹿鸣”听起来美,但让一年级娃自己写名字,估计得哭死。德州那个家长给孩子起扶苏,跟秦始皇儿子重名,是觉得娃以后能当皇帝呢,还是真喜欢历史?
网上有人晒出更绝的:孩子叫“孔雀”,同学管他叫“开屏哥”;还有“对三”,被喊“对着三人行”……姓苟的家长更惨,孩子被迫叫“苟富贵”,同学笑得直打挺。我表姐邻居家孩子叫“三爬”,现在上小学天天被叫“螃蟹”,家长急得跳脚。
其实老一辈起名简单,建国建军翠花燕子,听着朴实但好记。现在年轻家长非得玩花样,有的看小说看多了,给孩子起霸总名字,什么“堇妤”听着跟富家千金似的;有的专挑古籍里的字,生怕别人不知道文化高。
有意思的是,各地开始出新招了。杭州有个区块链存名系统,保证名字全城唯一;有的学校教写字课,专门教写生僻字;还有家长群,大家在群里出主意,结果半数建议是“取个好记的算了”。
要说为啥突然变风,可能跟重名太烦人有关。我表弟叫李子涵,在全市就有三百多个,考完试改卷子老师都不耐烦。现在古风名字虽然难写,但至少不会重复。不过万一过两年又流行科技风,该不会出现“量子”“区块链”这样的名字吧?
有专家说名字会影响孩子自信,被同学笑话可遭罪了。但也有家长不在乎:“名字就是个代号,教育好比啥都行。”我二姨家孩子叫“一一”,到现在都没啥事,成绩反比那些古风名字的还高。
最近听说重庆在推古诗取名法,河南让家长写说明才能用生僻字,连教育部都开始讨论名字文明公约。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班上最火的是“萱萱”“浩然”,转眼现在全变古风,真不知道十年后又是什么新潮。
反正我觉得名字就图个顺口,太刻意反而容易挨骂。要我说啊,与其纠结名字,不如教孩子别笑话别人。我家以后要生娃,直接喊“乐乐”得了,至少不会被起外号吧?
现在街上书店都有《古典取名指南》,据说卖得比教科书还火。姓张的挑“张云谲”,姓王的挑“王慕清”,仿佛生孩子就是开角色扮演现场。不过你说这会不会是阵风?等这些娃毕业了,估计又得吐槽下一代的名字古怪。
反正家长会纠结,孩子要倒霉,这事儿没个完。倒是希望那些叫“苟富贵”“孔雀”的同学,早点把名字改了,别真被叫一辈子外号。说到底啊,叫啥不重要,关键是自己争口气,你说是不是?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怎样给小说起名字急(小学生全名古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