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在外,总归是不如在家里方便,但却有一些超实用的出行好物,能让旅途过程舒服很多。今天我们要聊的,便是这些我出差旅游时必带的9件好物,它们个个便携且实用,相信我,这一路上有了它们,会舒服很多。
我常年跑长途,火车飞机轮着坐,住过的酒店少说也有上百家。以前最怕三件事:半夜被走廊灯照醒、手机没电、毛巾一股霉味。后来我把这九样小东西塞进背包,走到哪里都像把半个家背在身上,心里踏实,身体也松快。
先说那块跟银行卡一样薄的消毒液。疫情那几年,人人兜里揣一瓶,现在航班不查了,很多人就懒得带。可世卫组织去年又提醒,机舱和高铁的扶手还是病毒最爱趴的地方。我买的卡片装,酒精含量七十,还加了甘油,一天抹十次手也不裂。上个月去北京,邻座大哥一路咳嗽,我每隔半小时就挤一挤,下车前他冲我点头,说兄弟你这习惯好,我心里想:这不是习惯,是保命。
再说眼罩。以前我用十块钱地摊货,勒得耳朵疼。后来换成微重力眼罩,里面小珠子能拆,想重点压眼球就多加两包,想轻一点就掏出来。夜里三点,酒店走廊灯忽然亮,我一把拉下眼罩,像有人轻轻捂住我眼睛,十分钟就睡着。那感觉就像小时候夏天,奶奶用湿毛巾给我盖额头,人一下就安静了。
插排是我最怕被没收的东西。新机航规出来,我连夜把旧插排换成年头带USB-C的小方块,功率九十九瓦,安检员拿起来看一眼就放我过去。去年在昆明机场,前面小伙的插排被扣,他急得脸红,说里面存着工作资料。我递给他我的备用线,他连声道谢。那一刻我明白,规矩冷冰冰,但人心可以热。
速干毛巾我挑竹炭混纺,展开够裹住大腿,叠起来只有巴掌大。住民宿最怕前任房客把湿毛巾挂柜子里,一股馊味。我洗完澡,用这条毛巾擦头,三分钟就半干,顺手晾在椅背,第二天一早收进袋,一点味都没有。朋友说花八十块买条毛巾冤枉,我让他闻闻酒店浴巾的漂白水味,他立刻闭嘴。
U形枕我选双层,内层记忆棉,外层冰丝套。高铁上空调吹得脖子僵,我把内层翻出来,脖子被托得稳稳的,睡两小时不歪头。旁边大妈偷偷问我链接,说她闺女下周去深圳实习,我直接把购买记录发她。第二天收到她语音,说闺女夸她会买东西,大妈笑得像过年。
带镜折叠梳看着娘,男人也得要。我发际线后移,早上不梳不敢出门。小梳一折只有火机大,镜面两寸宽,足够我把头发扒拉顺。去年在重庆,客户临时改约,我蹲在高铁站卫生间梳头,镜里看着自己像个人样,底气一下就上来,合同当场签成。
折叠洗漱包挂在浴室门后,牙刷洗面奶剃须刀排排站,像小兵站岗。住完店我卷起来就走,从没落过东西。分装瓶我选最朴素的磨砂款,洗发水沐浴露各一百毫升,透明标签,安检不拆包。以前我嫌麻烦,带大瓶被没收过,心疼得直跺脚,现在学乖,少就是多。
有人问我,带这么多累不累?我把背包往秤上一放,七点六公斤,比电脑包轻。这九样小物加起来不到两斤,却把我住酒店的不安、坐车的疲惫、在外的狼狈全数接住。它们不是冷冰冰的商品,是我给自己搭的移动屋檐。人活一辈子,图的不就是走到哪儿都能睡个好觉、吃口热饭、洗把干净脸?
写到这里,背包就搁在脚边,明天我又要赶六点的高铁。我把眼罩塞进侧袋,插排压在最底下,毛巾卷成一条,像给远行的自己塞了封家书。它们不会说话,却在我耳边嘀咕:别怕,有我们在。
带不带这九样,路照样走,可有了它们,我把漂泊过成了回家。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出门旅游必带什么东西(晒晒我出差旅游必带的9件好物便携又实用)》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