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什么填空拿着什么填空(乡忆散文踏鸡冠1)

踏着什么填空拿着什么填空(乡忆散文踏鸡冠1)

潘夏彤 2025-10-04 游戏 1 次浏览 0个评论

江南的夏日,温热温润;水乡的夏风,温和温柔,而家乡的小河则是我欢乐嬉水的天堂,是我记忆里一道永恒靓丽的风景和一抹挥之不去的乡愁。

乡忆散文:踏鸡冠【1】

家乡的小河(作者摄)

清澈明亮的河水,在阳光照耀下泛着粼粼波光,搭架在小河两岸的丝瓜棚及种植在河边的茭白草丛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简洁敦朴的水乡画卷。

小河河面上,时有鹭鸟、翠鸟掠过水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捕捉浮游在水面的小鱼小虾,留下圈圈涟漪,带给我更多的是些许的惊讶与惊奇。

而我们这些乡下毛头小伙,最期待的就是夏日闲暇时间,跳入河中,任由河水漫过胸膛,没过颈脖,在惬意嬉水的同时,用双脚踩踏淤泥,触碰“鸡冠”或“水鮯(gé)【2】”,并将其轻轻踏住,下潜挖出。以下统称为踏“鸡冠”,因踏到并挖出的大多是“鸡冠”,少量的水鮯。

乡忆散文:踏鸡冠【1】

翠鸟捕鱼(图源网络)

踏“鸡冠”,是水乡人特有的技艺,是夏季改善伙食、投喂鸡鸭的一贯行为。

踏“鸡冠”前,我会准备好一只中号木质的“上身【3】脚桶【4】”,它最早是用铜锹箍住的,后有用铁锹、篾锹箍住的,且大多是女性长辈的嫁妆,主要用于洗衣、洗碗等,而洗脚、洗澡的”下身脚桶【5】”是不太卫生的,故被弃用。

如今已很少看到走街串巷的箍桶师傅了,能在安昌古镇那里见到一二个定点设摊的,当属凤毛麟角了;做嫁妆的盆盆罐罐也被其他物品替代。

此外,我会准备一枚洋眼螺丝,用力将其拧入脚桶上沿,便于系牢绳子;再准备一根6--7米长、细于铅笔的麻绳,后改用绷种田线的尼龙绳,入水前将一端系在洋眼螺丝上,另一端则拴住人的腰际,以利掌控脚桶。

乡忆散文:踏鸡冠【1】

整装待发(图源网络、作者拼图)

踏“鸡冠”,我一般会选择牛家墩、渡堰汇头的老屋下、凌家桥外的烂塘江三个区域。这里相对水流平缓、泥沙结实、踏者较少、鸡冠较多、肉质肥厚、容易挖出。

下到河中,河水缓缓淹过腰肩处,甚至喉颈部,我便用双脚在河底慢慢探索。“鸡冠”多嵌于比较硬实的泥沙之中,须以脚趾辨别其形,一旦触到那硬中带滑的物体,便知道是“鸡冠”了。

踏到“鸡冠”,我会先用脚趾将壳体周边的泥沙拔开,继而会深吸一口气,急速潜入水底,以手为锄,挖出“鸡冠”,放入脚桶。偶有“鸡冠”大、泥沙硬难以挖出的,我会反复数次下潜,直至挖出为止。

乡忆散文:踏鸡冠【1】

鸡冠与水鮯(图源网络、作者拼图)

我初学踏“鸡冠”时,不过十二三岁光景,且在浅水区,是跟着邻家三叔去的。家人为我准备了一只小脚桶,用细麻绳系住桶身和腰间,当时还没见过洋眼螺丝这个东西。

第一次下水踏“鸡冠”,我信心十足,新鲜感爆棚。

河水上层是热热的,感觉挺能接受;下层是凉凉的,一时有点不太适应,我忍不住打了几个寒颤。三叔笑着对我说:“怕冷就多动动,等歇就会暖和哉咯。”

我学着三叔等大人的样子,双脚踩踏河底,犹如蜗牛爬行般慢移脚步。淤泥从脚趾缝中挤进滑出,不时传来痒嗖嗖的感觉,而一时没有踏到“鸡冠”,心里难免有点焦急,甚至焦虑。

三叔见状,忙安慰指教,“覅急覅慌,要慢慢踏,慢慢感觉。”“鸡冠藏在泥沙里,只露一点缝隙。伊会躲人咯,脚趾头要像长了眼睛一样,慢慢搜寻。”

我依言放慢移动的脚步,用心感受这河底世界。偶有蕴草拂过我的小腿,菱蓬触碰我的手臂,以及小鱼撞击我的身体,又惊慌逃窜的瞬间。

乡忆散文:踏鸡冠【1】

起获鸡冠(图源网络)

双脚缓步移动间,右脚忽然触碰到一个片状硬物,用脚趾感受,其边缘光滑,不像石块,或许就是我急于寻找的目标物——“鸡冠”。

我心中窃喜,来不及告诉三叔,忙深吸一口气,脚踏目标物,头上脚下沉入水中,一探究竟为何物?

河水瞬间淹没头顶,水压挤得耳膜“嗡嗡”作响。我顺着右脚底部摸索那物,果然是一只大“鸡冠”,深埋在泥沙之中。

我费劲地用双手刨开“鸡冠”周边的淤泥,用力地将其挖出。

浮出水面时,我已是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甚至还差点呛了水,但却仍兴奋地高举战利品,炫耀似地高喊着我踏到大“鸡冠”了,三叔他们也为我能踏到“鸡冠”而高兴。

踏“鸡冠”由生疏变熟练,挖“鸡冠”也久炼成精明。之后,我竟能凭脚趾分辨出“鸡冠”大小,踏“鸡冠”水平甚至超越了三叔他们。

此后,每次入水,我都能熟练地踏到“鸡冠”,区分出小的像铜钿,大的如碗口;并感知所踏“鸡冠”,有的壳体附着水藻,如老人的络腮胡子,毛毛糙糙的,有的却光滑如釉,细腻如瓷。

乡忆散文:踏鸡冠【1】

鸡冠满桶(AI生成)

黄昏渐近,踏“鸡冠”的人相继上岸。大家比较收获,交流心得。谁踏的“鸡冠”最大,谁踏的“鸡冠”最多,都是津津乐道的话题。

夕阳西下,倦鸟归林,河水被染成金红色,我的身影被拉得细长。归途中,脚桶里的“鸡冠”相互碰撞,发出的“哐当哐当”声,和着蛙鸣,顺着蝉噪,奏出独特的夏日交响。

1978年底,我告别父老,离乡从军,坐着“隆隆”作响的闷灌货车,来到了华北——山西永济。通过不懈的努力,从“两兜”士兵到穿上“四兜”的干部,一干就是十五个年头。

1992年部队精简整编,我以少校之衔回到了阔别的家乡,找到了一份政府机关的工作,从此定居绍兴城区,青少年时的河流离我渐行渐远,但夏日下河踏“鸡冠”的往事不曾或忘。

乡忆散文:踏鸡冠【1】

售卖的鸡冠(图源网络)

偶尔在农贸市场或路边摊位见到售卖的“鸡冠”,虽个体还行但肉身不肥,还带浓浓的土腥味,似无当年亲采模样。

且现在家乡的小河几经改造,拦的拦,填的填,瘫的瘫,模样大变,两岸砌了石坎还抹了缝隙,河水肥沃,不复往日清澈,踏“鸡冠”之技艺,恐将失传了。

河还是那些河,“鸡冠”还是那些“鸡冠”,感慨“鸡冠”们越来越少了,踏“鸡冠”的人已然老去或正在渐渐老去。

然而,我还是坚信:只要有传承,有记忆,有意趣,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消亡的——就如踏“鸡冠”。

它们虽深埋在河底,嵌入在泥沙中,等待的是下一双探寻的新脚掌,面临的是下一次用心的踩踏......

乡忆散文:踏鸡冠【1】

用心感受踏鸡冠(Ai生成)

注释:

【1】鸡冠,是河蚌的一种,亦称鸡冠蚌,学名“褶纹冠蚌”,属大型淡水底栖珍珠贝类。它壳质较厚且坚硬,蚌体外形呈不等边三角形,前背缘突出不明显,后背缘上有形似公鸡的冠,故称之。它以培育珍珠为主,兼可食用,比河蚌(水鮯)相对秀长一点。壳长约30cm-40cm。壳面为黄褐色、黑褐色或淡青绿色。

【2】水鮯(gé),也是河蚌的一种,是方言叫法,亦称湖鮯,俗称菜蚌、河蚌、湖蚌、蚌壳,其学名为“角背无齿蚌”,壳长达20cm。广泛分布于各省的江河、湖泊、水库、沟渠及池塘中。它具有两瓣卵圆形外壳,左右同形,呈镜面对称,壳项突出,以食用为主。现在也有用于育珠的,但质量次于三角蚌珠、鸡冠蚌珠。

【3】上身,指人体的腰部以上部分。

【4】脚桶,也叫脚盆,是一种木制的浅口圆盆和传统的接生用具,多用于洗衣、洗碗。因其内外涂有红色漆料,也称为红脚桶。红脚桶是嫁妆之一,与马桶等一起被称为子孙桶,曾经是每个姑娘出嫁时的必备嫁妆,现在多数已被其他材料制作的物品所替代。

【5】下身脚桶,主要用于人体腰部以下肌肤的清洗,如洗脚、泡脚和洗澡等。相较于上身脚桶,有点不太卫生之嫌。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踏着什么填空拿着什么填空(乡忆散文踏鸡冠1)》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