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意思(读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意思(读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

谷骞泽 2025-10-10 电脑 1 次浏览 0个评论

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是一首借物言志、意境高远的杰作。它既是对梅花品格的赞颂,更是对共产党人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要真正读懂这枝革命梅花”,我们必须回溯其历史文化背景,并深入理解它作为“报春者”的独特角色,方能体会其推陈出新的磅礴气魄。

读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

梅花:千年文人的精神图腾

在中国文化中,梅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是“岁寒三友”的核心,象征着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坚守节操的傲骨。在毛主席之前,咏梅诗词大多不出两种基调:

孤芳自赏的隐士情怀:以北宋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代表,梅花是遗世独立、不染尘俗的隐士象征。凄凉哀怨的失意悲歌:以南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典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是报国无门、孤芳自赏却终被摧残的悲剧英雄。

这两种意象,都带着一种文人的清高与悲情。而毛主席的《咏梅》,正是对陆游词的“反其意而用之”,彻底颠覆了梅花的传统形象。

读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

梅与春:从“惜春”到“迎春”的革命性转变

要理解毛主席的创新,关键在于把握“梅”与“春”的关系。这正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在传统诗词中,梅花与春天的关系是复杂的,甚至是伤感的。

“惜春”与“伤春”:许多咏梅诗,都流露出对春天短暂、梅花易逝的伤感。梅花的美,恰恰在于它的“早”,但也正因为“早”,它注定要独自面对严寒,甚至在春天真正到来时就已凋零。它仿佛是春天的序幕,却永远无法参与盛大的演出。这种“开在春前,谢在春前”的命运,让文人墨客联想到怀才不遇、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悲哀。读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

而毛主席笔下的梅花,彻底改变了这种关系,它不是春天的旁观者或牺牲品,而是春天的开创者与预言家。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开篇即是宏大的历史视角。春天并非凭空而来,它是在“风雨”的洗礼和“飞雪”的搏斗中到来的。梅花,就是这“迎春”队伍中的先锋。它不是被动地等待春天,而是主动地、以战斗的姿态去迎接春天。“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是全词的核心,也是对梅花使命的全新定义。这里的“不争”,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与世无争,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不争”。它不与“山花”争奇斗艳,因为它的使命不是在春天里独占鳌头,而是报告春天即将到来的消息。它是一个信使,一个号角,一个唤醒万物的先行者。它的价值,不在于自身的美丽,而在于它所预示的那个万紫千红的未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是对“报春者”使命最完美的升华。当春天真正降临,百花齐放,世界一片繁荣烂漫之时,这枝曾经孤独的梅花在哪里?它没有凋零,没有被遗忘,而是融入了集体的花丛之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个“笑”,是胜利的笑,是满足的笑,是看到自己理想和奋斗成果得以实现的笑。它完成了历史使命,功成身退,与同志们(山花)共享胜利的喜悦。读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

结语:一枝梅花,一种风骨

通过重塑梅与春的关系,毛主席将一个孤高、哀怨的文人意象,彻底改造为一个乐观、自信、无私的革命者形象。

这枝梅花,是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是长征路上的不屈足迹,是建设年代的奋斗身影。它告诉我们:

逆境中,要有傲骨。 越是艰难困苦,越要挺直脊梁,展现生命的力量。奋斗中,要有格局。 不为小我而争,要为大义而搏,甘当时代的“报春人”。成功后,要有胸襟。 欣然融入集体,分享胜利的果实,这便是最大的幸福。读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

每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重读此词,眼前便会浮现出那枝在悬崖百丈冰上傲然绽放的梅花。它早已超越了文人墨客的清愁,化身为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风雨如磐的时代里,那份独有的、顶天立地的自信与豪情。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伟大,不是独自站在顶峰,而是为整个春天带来第一缕消息,并最终在春天的怀抱里,与万物一同欢笑。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意思(读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