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卡在世纪缝隙里的“夹心层”
我们是97年出生的一群人,没赶上80后的集体记忆,又和00后的数字原生隔着一层,像被时光轻轻推在世纪交替的缓冲带里。
小时候总觉得自己是“跨世纪的孩子”,课本里写着“21世纪是你们的”,电视里播着《还珠格格》和《四驱兄弟》,放学回家要先守着拨号上网的电脑偷玩会儿《QQ农场》,偷完菜再帮妈妈把晾干的BP机收进抽屉。那时候的快乐很具体,一块大大泡泡糖能吹半天,攒很久的零花钱买一张周杰伦的磁带,就能在Walkman里循环一整个暑假。
后来慢慢发现,我们好像总在“赶不上”和“刚赶上”之间徘徊。上小学时,非典来了,戴着口罩上课还觉得新鲜;上中学时,智能手机开始普及,我们是第一批用触屏手机聊QQ、发说说的人,却也记得没手机的日子里,传纸条的小心翼翼;上大学时,疫情突然来袭,本该自由的四年,多了些线上课和核酸检测的记忆。
现在的我们,大多二十七八岁,站在“不算年轻也不算老”的路口。有人在大城市里加班到深夜,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咬牙坚持;有人回了老家,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却也偶尔怀念曾经的野心;有人结婚生子,把重心放在家庭,才懂父母当年的不易;有人依旧单身,在独处中慢慢找到自己的节奏,不慌不忙地生活。
我们听着周杰伦、孙燕姿的歌长大,现在开车时还会下意识切到老歌单;我们记得第一次用支付宝付款时的新奇,如今却早已习惯不带现金出门;我们经历过没有短视频的年代,现在刷着手机笑到流泪,放下却又有点空虚。
常有人说我们是“尴尬的一代”,没有80后的沉稳,少了00后的洒脱。可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这份“尴尬”里藏着独属于97年的温柔——我们见过传统生活的烟火气,也适应了数字时代的快节奏;我们懂得珍惜过去的美好,也愿意拥抱未来的变化。
或许我们终其一生都不会成为
时代的“焦点”,时间终究会证明一切,不是吗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97年属什么的(97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