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的地名,说起来一个个都耳熟,电视剧里、小说里出现过无数次。可你要真让我一个个念出来,八成能露怯。涿郡、下邳、鄄城……别说咱们普通人,有些老先生都不敢保证能不读错。这不是学问浅,是那地名跟咱们现今用词搅的一团乱,谁能想明白呢?这事儿,我也栽过跟头,站在人前口若悬河讲三国,居然把涿郡念成了“zhuó”。丢脸不丢脸?那感觉就像涂了半天口红,结果一笑露出满嘴牙膏泡。
涿郡这地儿,刘备和张飞都出生在这里,后来桃园三结义,也就在附近那片地头讲理想。那地方现在拢着北京一块地,路过的老邻居都说是“老祖宗的脚印”。可小时候谁念得溜啊?我身边朋友,十有八九都在复习时候把涿郡的“涿”念错,结果老师一抬眉毛,劈头一句“不是二声!”那一刻,有点像被自家老爸踹醒,才晓得这细节多讲究。
讲到中牟,曹操那段遭难故事倒是有点意思。不是咱随口一说,是曹老板真把自己命悬一线。那年曹操为了避董卓踹门,改名换姓跑路,正好路过中牟。你想想,大概就像咱们小时候,为了躲家长拿棍子,钻到表叔家门口。结果天不遂人愿,被逮个正着,要押县里去,还好遇上了“熟人”,这才捡回条命。这里的熟人到底是谁,正史没说,演义偏偏添了个陈宫出来。其实看官们心里都明白,真实世界没那么戏剧,也没那么多天降救星。说起中牟的“牟”还有人一直掰扯是“móu”,但那地儿就是念“mù”。多认识一点,路过也能跟朋友吹吹。
下邳的故事是搅进三国风云最深的地方之一。刘备当初弄到徐州牧,盘踞在这里,一脚站稳了事业初基。下邳,不光见证了刘备和吕布的明争暗斗,后来吕布与曹操的厮杀、被擒,场子热闹的很。有人不知道,孙权也是出生下邳。那片地底下,埋着多少人的梦想,谁敢随便评价?“邳”这个字,不是“pí”,更不是“bī”,就念“pī”,你要说错了,徐州人能当场点你一句“你隔壁来的吧”。
鄄城,是个容易冒混音的地名。有朋友第一次见还念成“甄城”,那画面像极了小孩指着超市里两瓶汽水,死活分不清哪个好喝。鄄城可是曹操四子曹植的出生地之一的说法,那里程昱、荀彧两大谋主坚守过,差点让吕布一锅端。其实三国那些年,破城守城是一种生活日常,没什么“英雄嘴角一勾”,只有铁马秋风和焦土。鄄城的“鄄”读“juàn”,分清了,下回讲故事底气就足。
岘山,听着平平无奇。孙坚追击黄祖,命丧于此;羊祜后来驻守襄阳,每到山中游览,情怀总是涌上头。战后部下都在岘山建了石碑和庙,供人祭拜,每逢清明,老百姓跪在碑前,眼圈红透,那个“堕泪碑”传下来,多少人都喜欢讲。其实这些故事让我想到家乡后山老槐树前的石碑,那都是死人、活人的感情,一场场“堕泪”的往事。
涪陵,蜀汉地界。庞统儿子庞宏当过太守,老百姓闹乱子时,邓芝出兵平定;张翼也在那里“熬过日子”当一方县令。其实“涪陵”很多人念成了“pú”,谁能保证一口气念得溜?老邻居逗趣,说“你再读错,就得去那儿罚站”。
荥阳,就是荥阳,不是“yíng”那穴位。曹操率兵打董卓,被徐荣给打了一记闷棍,中箭落马,多亏表弟曹洪给让了坐骑,不然这三国故事还没开头就得换主角。荥阳旁的虎牢关,西北偏十几里,说起来都是英雄血战的“地头”。乱世里,地名都变得格外重,哪个地点流血多,后人口口相传才不忘。
兖州啊,对曹操来说,那就是发家宝地。刚被吕布偷家,兖州差点全丢了。曹操咬牙拼回去,才拿稳了自己的底盘。兖州牧这头衔,朝廷也给印章盖上了,这一步步全靠一身拼劲。“兖”字好记,难念,没点底子读成“yǎn”险些喊成“yùn”。
雒城,这地儿庞统死得憋屈,被流矢射中。三国时期多少谋士都退居后方,庞统偏偏折在前线上。这场仗让刘备伤得不轻,打了一年,周围都传刘备已经死在雒城。那种“人生只许一次逃生”的紧张气氛,我总觉得像高考前一天,隔壁小卖部老板说你没戏了。
盱眙,有人死说成“xuān”,其实才是“xū yí”。关羽那场单挑纪灵,把自己名声都搅进去了。对错无所谓,哪个英雄不是一身污点和光环共生?盱眙地名也许冷门,但在江淮一带老乡都熟。
蓟县,北地的地头,公孙瓒领兵大败张纯、丘力居,退到这里又建小城守了一阵。界桥一战后,袁绍步步紧逼,公孙瓒和表弟公孙范无路可退,蓟县成了最后的倔强。地名“蓟”念“jì”,年轻人有时候都容易念成“qí”,老一辈光听错音都要翻白眼。
临洮,提起董卓,十有八九要说临洮人。那地方不是一般的硬汉出产地,张既带兵平定临洮、狄道时,百姓跟着喊口号。姜维北伐,也把这儿的老百姓都迁移走了。临洮“洮”是“táo”,不是“tiáo”,搞错了,也许会被西北人当外地推销员。
猇亭,一说就是夷陵大战,刘备最后一笔全押进去,结局是家破人亡。现在的猇亭古战场改成景点,四万平方米供人瞻仰。猇字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是“xiāo”,跟猛虎咆哮一个读音。很多游客还被导游提前“恶补”一遍。
秭归,看着就难,像是数学课本的另类名词。刘备东征,廖化诈死,这人数都与秭归结缘。这地方老城归州又叫刘备城,也算沾了点英雄气。后来的三峡蓄水,老城淹了,故事还在民间流转。秭归“秭”是“zǐ”,弄清楚,下回去三峡别再张口当笑料。
沔水,打仗分明地名说不清。关羽被徐晃击破,沔水成了蜀军败走的见证。读“miǎn”,而不是“gài”,小时候看地图全给念混了。
上邽,有“邽归”的意思。马超逃亡到这儿,姜维败段谷,胡济没准时到,历史细节拧作一团。读“guī”,而非“jī”,一口正音,三国迷立刻给你点赞。
北邙山,说起来关乎皇权变动。董卓转移少帝,路经北邙,将皇帝护进洛阳,祸乱就此展开。那地儿其实也叫芒山,古人喜欢用字,今人图顺口,多少地名因此失落了音准。
箕谷,该跟赵子龙画上等号。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赵云指挥偏师,箕谷烧栈道退兵。这次没能取胜,赵云带着遗憾而归。箕是“jī”,别念成“qí”,赵子龙粉丝得睡不着觉。
葛陂,许褚那一巴掌打懵黄巾军,就是这里。七拐八弯的地名,谁都能说错,两三次摔跟头是家常便饭。“陂”是“bēi”,不是“pí”也不是“pō”,汝南人教孩子先认地名再识字。
鄱阳,早年周瑜奉命去鄱阳,孙权紧急招回来,后来赤壁大战才有了气势。断发赚曹休的周鲂在鄱阳守了十三年,这地方山贼横行,动乱不息。鄱阳“鄱”是“pó”,要是弄错,南昌小伙能当场怼你。
这些地名,说来就是三国乱世的筋骨。你读对了几个?有没有哪一个曾让你在小学课堂上被老师敲小黑板?细节里藏着英雄,地名里埋着往事。或许下次遇见喜欢三国的朋友,不妨多聊聊这些,说不定能发掘出哪一段跟自己家门口有关的传奇。三国那么远,故事那么近——念好地名,就是和历史对话的第一步。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流转怎么读(三国迷看过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