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即失业”这五个字,今年在电气贴吧里刷屏了三次,我弟就是当事人。
六月底,他拎着简历去国网校招,队伍拐了三个弯,硕士占了一大半,HR张嘴第一句:会Python吗?
不会的话,先扫码填转岗意向。
我当场愣住,学了四年强电,结果第一轮就被代码刷掉,这行什么时候变天了?
回家路上我刷到华为数字能源的喜报:智能电网方向应届生年薪45万。
同一批毕业生,有人连笔试都没过,有人直接拿到我十年都够不着的工资。
差距就在简历上多写了一行字——“会用数字孪生做电网仿真”。
说白了,国家砸2.3万亿搞新型电力系统,老板们要的不是拧螺丝的人,而是能让电网在手机里先跑一遍的人。
我把弟弟的课本翻了一遍,厚厚一本继电保护,没有一行提到Python,也没有碳交易、虚拟电厂、储能SOC估算。
教材还停留在“拉闸限电”时代,可外面已经玩“碳排放一粒豆都能记账”。
最离谱的是,连南方电网的笔试都多出一门“新型电力系统”,考的就是这些教材上找不到的东西。
老师上课照本宣科,学生考场一脸懵,活该被刷。
我连夜给他改简历,把课程设计里的MATLAB小实验包装成“微电网能量管理算法”,再补两门网课:Python电力系统分析、能源大数据处理。
两周后,他收到上海电力大学智慧能源工程的补录面试通知。
面试官第一句话:给你一分钟,说说怎么用充电桩数据判断片区变压器要不要增容。
他照着我教的模板答完,老师点头,当场发offer,还附送国家电网数字孪生专项实习名额。
那一刻我明白,专业名字没变,里子早换了芯片。
有人还在纠结“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不是夕阳专业,其实太阳根本没落,只是换了个频道。
国家2025要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充电桩一年翻89%,储能公司30万年薪招不到会算电池衰减的本科生。
赛道还是那条赛道,但车已经换成自动驾驶,你只会蹬脚踏板,当然吃灰。
最傻的行为就是把“传统强电”当护身符,拒绝学代码、拒绝碰数据,最后怪行业内卷。
内卷的不是行业,是原地不动的自己。
我把话撂这儿:
五年后,不会写脚本的电气人,就像今天不会用万用表的电工——不是没饭吃,是只能蹲在最角落吃最凉的。
想端稳这碗饭,先去把Python、碳账本、储能算法啃下来,再谈情怀。
电网的闸刀不会消失,但拉闸的手,已经换成一行行代码。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什么是电气(电)》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