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深处的霍山农村,随着立夏的临近,春茶采摘的喧嚣渐渐平息。茶园里,茶农们开着修剪机给茶树"理发",刀片划过枝叶的声响,像是给这一季的收成敲响了收尾的铜锣。外头的人总说"茶叶利润高,茶农赚钱容易",可当我们翻开茶农老陈的账本,才发现这一行的收入,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光鲜。
一、外人眼中的"黄金叶",实则是"烫手山芋"
茶农常笑称:"城里人看见超市里几百元一斤的茶叶,就以为我们弯腰捡的都是钞票。"去年清明前,他背着一袋新制的霍山黄芽去镇上卖,收购价每斤80元,可等这茶叶进了包装店、上了电商平台,标价直接翻了五倍。但落到茶农手里的,永远是最微薄的头道钱。

从立春到谷雨,茶农夫妻俩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二月翻土施肥,得挑着百斤重的有机肥往山上爬;三月除草修枝,蹲在茶树间一待就是一整天,膝盖磨得生疼;四月采茶季更是连轴转,凌晨四点就得打着手电筒上山,就怕错过了茶叶最鲜嫩的那茬。这些全靠人力完成的活计,按每天100元的人工成本算,一亩茶园光管理就得花掉500多块——这还没算买茶苗、施有机肥的本钱。
二、30天采茶期:挣的钱先给"自己人"开工资
春茶季最累的活,当属采茶。五亩茶园,采茶期整整30天。别以为采茶是个轻松活:新芽长在茶树枝梢,得用指尖轻轻掐断,一天下来,手指肚磨得通红,指甲缝里全是茶汁。赶上好天气,夫妻俩人从早到晚能采8斤鲜叶,可要是碰上下雨,茶叶沾了水重量变沉,采下来的鲜叶还卖不上价。

要是家里劳动力不够,就得雇人采茶,现在市场价一天150元,还得管饭。两口子算自己的工钱,每天100元,30天就是3000元——这钱不是支出,是从总收入里先给自己"开的工资"。换句话说,还没算茶叶能卖多少钱,首先得把自己的辛苦钱扣掉。
三、今年行情:一亩毛收入从3000元跌到2000元,为啥?
往年行情好的时候,一亩茶园能收100斤左右鲜叶,制成干茶约25斤,毛收入能到3000元。可今年不知咋的,收购商说市场需求减少,价格压得厉害,干茶每斤收购价从120元跌到80元,一亩毛收入直接缩水到2000元。

这还不算完。茶叶不能一次性采摘,得按5天一个周期分批采,每次采摘都得耗费人力。算笔细账:一亩茶园采摘四次,每次雇人费用150元,四次就是600元。要是自家采摘,虽说省了雇人钱,但时间成本全搭进去了——别人采茶季能打零工挣点外快,茶农却只能守着自家茶园。
扣除管理成本600元、采摘成本600元,2000元的毛收入最后只剩下800元。要是算上秋茶那点可怜的收成,一年到头,一亩茶园纯利润也就1000元出头。"
四、五亩茶园撑起一个家:5000到10000元,是辛苦季的全部
山区人家茶园规模一般都小,按一亩纯赚1000元算,春茶季总收入5000元。要是茶叶品质好,遇上个别收购商加价,最多能到10000元——这已经是全家人起早贪黑一个月的成果。

可这点钱够干啥呢?孩子上学要学费,老人看病要药费,家里买点日用品都得精打细算。
五、茶农的收入公式:汗水×365天=微薄的回报
茶农的账本里,隐藏着一个残酷的公式:所有收入,都是用劳动力硬换回来的。如果把夫妻俩一年的劳动时间换算成工资,每天不过30元远低于市场价。说白了,茶农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给自己"打工",赚的是连加班费都没有的辛苦钱。

更让人无奈的是产业链的分配。茶叶从茶园到茶杯,要经过加工厂、经销商、电商平台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抽成。茶农们见过自己卖80元一斤的干茶,最后在礼盒里标价800元,可他连其中的零头都拿不到。"他们说品牌需要溢价,可我们的汗水,难道就不值钱吗?"
结语:当我们端起茶杯时,该看见茶叶背后的故事
一亩茶园,1000元纯收入;五亩茶园,10000元的辛苦钱。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大别山区无数小众茶农的真实写照。他们用双手捧出春天的第一缕茶香,自己却只能在微薄的收入里精打细算。下次当你端起茶杯,不妨想想:这杯中的清甜,藏着多少茶农的汗水与期盼?
或许,只有真正了解茶农的账本,才能明白:所谓"丰厚"的种茶收入,不过是外界的误解,而茶农们的生活,始终在汗水与希望中艰难平衡。这一片小小的茶叶,承载的不仅是茶香,更是无数山区家庭的生计与梦想。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一斤茶叶利润有多少(别以为种茶能赚暴利茶农晒账本 辛苦一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